2019-08-18 15:26: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8月18日消息(记者聂宏杰 彭洪霞 郝铮)人物简介:翟志刚,196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1985年入伍,曾任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在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翟志刚首次完成出舱活动,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称号。
翟志刚。资料图
“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今年53岁的翟志刚是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也是目前从太空回望过地球的11位中国人之一。他拉开舱门的那一刻,第一眼看到的也是地球。
“神舟七号”翟志刚已出舱,身体状况良好,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资料图
“我把舱门一拉开,眼前是满天的蔚蓝。紧接着,我一想不对啊,外太空不是蓝的,外太空是黑的啊,是啥也看不见的那种黑,怎么是蓝的呢?仔细一看,原来是地球,地球是蓝的。地球上的云一层一层的,把轨道舱的舱门都充满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神秘太空的好奇和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对太空的科学探索才真正开始。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毛泽东主席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这一年,翟志刚只有四岁,他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像东方红一号一样,飞上太空。
“我小时候还真没有做过航天梦,初一上英语课的时候,学习看图识字,我记得有一张图片上,有一架飞机、一个飞行员,底下用英文标着Plane(飞机)。那时候没记住Plane,只记得当时我有个想法,如果长大了,能当飞行员多好啊!”
实际上,当翟志刚还不懂航天是什么的时候,我国就制订了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曙光计划。那是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不到3个月,我国空军就在战斗机飞行员中招募了20名预备航天员。可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都不具备,计划被迫中断。这些预备航天员未能实现飞天的梦想。
33年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当年的预备航天员之一方国俊给首位飞天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道: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没有实现飞向太空的梦想。而您终于圆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重新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1983年,美国提出所谓“星球大战计划”,将美国的战略防御系统扩展到外太空,世界各国纷纷拿出对策加以应对。1986年,邓小平同志批准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也就是“863”计划,把发展航天技术列入其中。“863”计划实施的前一年,翟志刚通过了严格的空军招飞选拔,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学员。
“1985年,我赶上了一个好机会。我高中毕业正要考大学的时候,空军到我们龙江县龙江二中去招飞行学员,没有想到,我这一体检,样样都挺好,很顺利就过关了。”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四年后,我国从空军现役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航天员。已经成长为空军一级飞行员的翟志刚再次通过层层选拔,成为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
“初入航天员队伍,我就发现航天员不太好当。首先是四年的学习阶段,学各种理论,像高等数学、电工学、高等物理,不光要学,还要考试,还留作业。留的比较少的时候,写到晚上十点半、十一点来钟就睡觉了,碰上几个难题整不明白的,那就得憋到夜里12点了。也不敢睡得太晚,第二天还要上课。”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当年,中国航天员的选拔培养与载人飞船、新型运载火箭等各系统的研制同步进行。1999年11月,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将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随后三年,又接连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三号、四号无人飞船,完成了载人飞船飞行前的所有技术准备。
2003年10月15日,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员公寓名叫问天阁,是中国航天员出征太空前做准备的地方。当时,翟志刚和聂海胜作为首飞梯队的一员,作为飞行任务的备份,直到火箭发射的最后一秒,仍在做着飞向太空的准备。两年后,神舟六号飞天,费俊龙和聂海胜首次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翟志刚再次作为备份航天员进入问天阁。
“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航天员翟志刚(左)、刘伯明(中)、景海鹏(右)。资料图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天,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组成神舟七号飞行乘组,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太空之行。翟志刚回忆说:
“进了飞船之后,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好像又进入模拟器一样。只有真正开始倒计时了,10、9、8、7……这样一数,才意识到这次是真要点火发射了。点火后,飞船里的噪声,要比模拟器里的噪声大得多。但是我们一点都不害怕,三个人还在互相聊天,比如说,准备转弯了。但等到火箭一关机,推力一消失,是什么感觉呢?我当时就感到,突然间有个人在我屁股后头‘咣’地一脚,把我从正面一下子踢得反过来,然后就悬在那儿了,开始失重了。从超重转为失重,就是瞬间的事情。刚开始就冒虚汗,头晕,胃肠不舒适。进入太空第一件事,就是适应这种失重。”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中),刘伯明(右),景海鹏(左)在返回舱训练。资料图
短暂的适应后,翟志刚和刘伯明马上开始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首次出舱活动。9月27日那天,正在翟志刚打开舱门准备出舱时,轨道舱突然传来火灾警报声。尽管事后的分析表明,这不过是一次虚假警报。但当时听到警报声的翟志刚和刘伯明还是有些紧张。
“这个时候,刘伯明就在我旁边,他还问我,老翟,咱还出不出舱?我肯定地说,出!首先我认为,那不可能着火。第二,即使着火也不会很大。所以我们还要按计划继续出舱。”
真空的轨道舱不会发生致命火灾。凭借着理性、勇气和担当,翟志刚坚定地打开了舱门。2008年9月27日16点45分17秒,身着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步。可是,刚走出飞船,翟志刚就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
“我顺着脚底下往下一看,太深了,感觉深不见底。除了地球之外,都是黑的。这种黑是那种深邃的黑,和我们在白天里看深井(一样),井底是黑的,你又看不见底,就觉得无穷深,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失去了任何依托。首先,我感觉我要赶紧抓住这个飞船,否则,一松手的话,人就没了。可当我抓住飞船之后再一看,这个飞船也是悬空的。再看一眼,地球也是在天上悬着,无依无靠,我当时就怕地球也飘走了。这种失去安全感的、瞬间心理冲击还是很大的。”
此时,翟志刚的同伴刘伯明留在舱内继续检查轨道舱是否着火,最后总算是有惊无险,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火情。当时按原定计划,翟志刚要先把固定在飞船外的一个试验样品送回舱内,再取出五星红旗进行舱外展示。出于保险起见,两人临时决定,改变原计划,刘伯明先把五星红旗递给了翟志刚。哪怕最终不能返回地球,中国航天员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
“我二话没说,拿起国旗对着摄像头就先进行展示。从太空回到地面以后有媒体问我们,为什么没有按照预定的飞行程序去执行?当时伯明就说,当时轨道舱报了火警。那时候我们就想,既然我们两个人有可能回不去,即使从舱外取回来东西,肯定也带不回来地面,与其去取那个东西,还不如展示国旗更重要。我和刘伯明就说,即使我们两个人回不去,我们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
航天英雄翟志刚接受小朋友献花。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在翟志刚漂亮地完成国旗展示、执行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之后,又有神九、神十、神十一搭载着我国8位航天员一次又一次飞上太空。对翟志刚来说,一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下一次任务的开始。而他和战友们的每一次飞天,都将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神舟五号,我们只要航天员上天了,能够安全顺利回来,就是非常大的突破;神舟七号,只要航天员穿着自我们主研制的舱外服,到太空转一圈,还能安全回来,也就是很大的突破;到了神舟九号,只要我们的飞船能和天宫一号实验室准确地对接上,就又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下一步,等我国建了空间站,那时候的任务就会更加复杂,对航天员的要求也更全面,工作强度也会更大。”
2008年11月7日,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称号。人民网记者 徐岩冰摄
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仍需努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航天强国”作为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按照相关规划,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设。在神秘的北京航天城里,已经50多岁的翟志刚仍然和战友们一起紧张地进行空间站任务学习和训练,时刻准备着再探苍穹,在遥远的太空中书写下中国人更新更美的华章。
“我小时候并没有想到航天梦。即使我被选入了航天员训练大队,已经成为一名正式航天员的时候,还不敢相信自己未来可以上太空。可以说,国家的强大,给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成长进步的机遇和平台,才让我们实现了个人的梦想。现在,我还在时刻准备着迎接祖国和人民的挑选,刻苦训练,保持良好的状态,包括精神状态、技术状态、身体状态,准备执行下一次的航天飞行任务。”
责编:张灵雨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