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8 14:09: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8月8日消息(记者娄思佳 张灵雨)张革强,山西运城人,1976年5月出生,1994年9月入伍,历任排长、参谋、营长、团长、参谋长,现任陆军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旅长。2013年,在我国第一次派出安全部队赴马里参与维和行动中,担任部队总指挥长兼党委书记。2014年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后,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被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树为“维持和平优秀指挥员”。
张革强。资料提供:徐彬
“恐怖分子发射的一发炮弹,在距离我们营区300米的地方落地。紧接着,在第二天,乍得军队的3名人员尸首分离……”
仲夏的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几分钟前还是骄阳似火,突然就下起一阵大雨。在训练的间隙,陆军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旅长张革强一身战斗着装,向记者回忆起6年前马里维和的难忘经历。
战斗着装的张革强旅长。
2012年初,西非国家马里发生军事政变,反叛武装向政府军控制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这颗撒哈拉沙漠上的明珠一时间陷入战乱。为平息战乱,推动马里政治进程,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成立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简称联马团。
2013年7月,为保证联马团安全,联合国邀请中国政府派遣一支170人的维和安全部队,驻扎于联马团东战区——加奥维和任务区。任务很快就下达到了时任原沈阳军区“老虎团”团长张革强那里。
“那时候,一听到这个信息,我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觉。我们团的官兵和我一样,都是闻战则喜。第二天,2030份血书就放到了我的桌子上。有这么多亲爱的战友愿意跟我上战场,作为指挥员,我由衷地感到自豪。”
此前,我国20多年的维和历史中,派出的主要是工兵、运输和医疗三类支援保障力量,维和安全部队走出国门还是首次。看着官兵们一摞摞的请战血书,从基层排长一步步成长为流淌着红军血脉的“老虎团”团长张革强,难以抑制内心升腾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确保万无一失,人员选拔一定要严之又严。
“比如说,我们要淘汰血型是‘熊猫血’的战士,因为他一旦在战场上受伤,就很难找到血源。此外,如果官兵的心脏有问题,同样也不能去。你想想,平时在国内,都是在零下20、30度的寒冷环境,这次突然要到零上50、60度的炎热地区,他的心脏可能就受不了。当时(就算)有人哭着喊着要去马里,我们也只能狠下心来,不能同意。”
经过层层选拔,170人的安全部队组建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确保即将奔赴战火前沿的部队安全,张革强率部队开始临战准备。
“一个是组织部队抓紧学习联合国宪章和有关交战规则。第二,要熟悉了解当地的民情、社情,学习一些国际礼仪。第三,还要进行耐高温训练,包括武力升级后的应对程序——3秒钟内,要完成上弹、警告、拉枪栓、准备射击,这一套动作。当然,完成这一套动作,如果使用步枪还相对简单,但即使是12.7(毫米)的狙击步(枪)、战车上的高射机枪,时间要求也都是3秒钟。”
加奥市内民居,垃圾被成堆堆放。(资料图)
经过严密准备和周密部署,2013年12月,37岁的中国陆军上校张革强带领部队跨越万里重洋,感受了80℃的温差,从冰天雪地的哈尔滨正式奔赴酷热难耐的马里加奥,开始执行维和任务。
“当时我们一下飞机,(看到)整个机场到处都是枪孔、弹孔。从机场往驻地走的时候,沿街上来回穿梭的全是小皮卡汽车,上面架着机关炮,全是各形各色的武装人员。这时候,给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里就是战场。”
加奥法院墙上布满弹孔,多个行政机构基础设施在危机中损毁严重。(资料图)
张革强说,当时的马里维和任务区有既有反对派势力,也有本·拉登旧部等多股恐怖主义势力,可以说危险就在身边,威胁无处不在。
“恐怖分子一般不会发动袭击,但是一旦袭击绝非一般。我们到达马里的当天晚上,恐怖分子发射的一发炮弹,在距离我们营区300米的地方落地。紧接着,第二天,乍得的军队3名人员尸首分离。第三天,印度的7名士兵被恐怖分子全部肢解,场面惨不忍睹。”
虽然张革强从国内带过来的都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但看到这些也不免倒吸一口冷气。为了尽快适应凶险的维和环境,张革强经常同其他国家的维和官兵交流经验,摸索出了很多方法。
指挥长张革强同荷兰工兵研究防卫部署。(资料图)
“在警戒区巡逻,如果发现疑似恐怖分子的时候,有些国家的部队会要求对方把手抱到脑袋上,但是我们都要求他们举起手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了解到,有些恐怖分子会将炸弹的引线放在后脖颈上,如果你要求他抱脑袋,他一下子就会拉响炸药的引信。”
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营区内,战士在哨位上执勤。(资料图)
为了对付狡猾的恐怖分子,张革强每天都要和战友们进行情况研判和敌情研究。后来他们发现,被恐怖分子袭击的维和部队,大都是吃了“工作生活有规律”的亏。
“平常我们都觉得,大家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要有规律,但上了战场可不是这样。因为如果别人掌握了你的规律,就是容易袭击你的时候。所以在马里期间,我们吃饭从来都不是一个时间,今天7点吃,明天8点吃,后天6点半。执行警戒巡逻任务也是这样,今天我从这条路线走,回来时可能就从那条路线返回,甚至有时走到中间,我还要变化巡逻路线,总之不能让恐怖分子掌握我们的规律。”
恐怖分子常利用妇女和儿童做袭击掩护,哨兵不敢掉以轻心。(资料图)
2014年5月19日,由于马里国内政治局势恶化,当地群众突然聚集在东战区司令部南门,高举旗帜进行示威。虽然经过中国维和安全部队一系列科学妥当的处置应对,事件得以平息,但几天之后,局势的发展很快超出了大家的预想。
“5月23日左右,政府武装和反政府武装谈判时没有达成协议,局势突然恶化,反政府武装当时已经冲到距离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部14公里左右的地方,那个时候,整个联马团东战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危险。”
由于情况危急,后果难以预料,联马团决定下达准备撤离的通知。
“联马团司令部有很多民事人员,紧急时刻,民事人员(就先)撤离了。各个国家的部队看到这种情况,就全部停止执行任务,也准备撤离。当地的老百姓也开始逃亡了。”
加奥的孩子们,在看到中国维和士兵后打招呼。(资料图)
当时,据可靠消息,十几公里外的反政府武装有3000多兵力,远远大于中国安全部队的人数。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也都在准备撤退或已经撤退,我们中国军队该怎么办?
“怎么办?我们撤不撤?当时联合国安理会授予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卫战区司令部。如果连司令部都保不住了,就意味着联合国94个国家在马里执行的维持和平任务彻底失败。”
保卫战区,就是保卫维和的胜利,中国军队不能撤。但张革强担心的是,维和部队的任务是在保持中立的基础上维持和平,如果和反政府武装开火,就成了他们的敌对方。
“对当地的反政府武装,我们倒是不怕。但是在和它打起来以后,我们如何做到,既不能陷入这个战争,同时又要保证联马团司令部的存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加奥大市场上,安全逐渐恢复后,商贩人数有所回升。(资料图)
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面对危局和困局,张革强和中国维和部队的其他领导经过请示报告后果断决定,攻心为上,打一场震慑性质的实弹演习。
“我们将部队拉出去,迎着反政府武装向前推进了5公里。它往我们这边推进,我们也往它那边开进。当时我们就觉得,狭路相逢勇者胜。就这样,我们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战术演习。我们就是要让各方人士看一下,我们中国军队任何时候,都有信心、有能力去维护世界和平。后来,反政府武装停在了离联马团司令部14公里的地方,始终没敢动。最后,在我们的保护之下,马里的各方势力在联马团司令部签订了停火协议,这个停火协议一直延续到现在。”
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营区内,警卫分队清晨在进行演练。(资料图)
中国军队的血性胆气和勇敢举动,有力地震慑了反政府武装的嚣张气焰,制止了这场战争。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马马杜将军第二天专门到中国部队的维和营区看望官兵。
“马马杜将军当时几乎是满含热泪地高呼:‘中国军队万岁,中国军队万岁。’也就从那一刻开始,整个联马团,都知道中国军队是联马团的王牌,是一种实力的象征。军事实力是底牌,你能打仗,世界各国才会敬重你、尊重你。”
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张革强与加奥大区区长马马杜将军合影,张革强向马马杜赠送中国国防白皮书及维和宣传册。(资料图)
2014年9月底,结束了10个月的维和任务后,张革强带领部队凯旋回国。
“我们以零伤亡的代价,高标准地完成了此次维和任务。我觉得,这是我们全体官兵拼搏奋斗的结果。联合国总部也因为我们的卓越行动,对我们进行通电表彰,这是对我们全体官兵的最高褒奖。后来,我们的维和经验也在全球和平论坛进行了专题介绍。联马团的卡索拉总司令说,中国军队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堪称联马团的王牌。”
回国后,张革强正巧赶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在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后,他走上了新型陆军体制下的中型合成旅旅长岗位。张革强说,在部队建设中,他有意识地将过去维和的实战经验融入进去。
“我举个例子,上了战场后,子弹怎么装?我们叫2+1+2装弹模式。也就是说,要装2发普通弹,再加1发曳光弹,再加2发穿甲弹。不能全是普通弹。为什么?因为第一,一旦发现目标,一个点射,肯定有一发曳光弹出去,打出一个弹道,为旁边的战友们指示目标。第二,他穿着防弹衣,普通弹打不死,一个点射,肯定有一个穿甲弹出去,肯定能打透他。总之,那一次维和经历,既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机会,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进战场试长短的机遇。”
自1992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已先后派出包括张革强在内的维和军事人员近4万人次,参加了24项维和行动,期间,有13名中国军人牺牲在维和一线。此时此刻,我国仍有2000多名维和官兵在危险中前行、在炮火中坚持,坚守在苏丹达尔富尔、南苏丹、黎巴嫩等8个维和任务区,为饱受战火蹂躏的民众撑起和平的蓝天。
朱日和的雨来得急,走得也快,就像当地牧民兄弟粗犷豪放的性格。从绿色步战车飞身跳下后,张革强大步流星地走进旅指挥所的帐篷内。此时,他似乎还没有完全从马里维和的情景中走出。沉默了一会儿,他一边深情地望着战位上的官兵,一边感慨地说:
“透过战火硝烟,才更知和平生活的珍贵。平常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们,之所以看不到黑暗,是因为一代代中国军人拼命把黑暗挡在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同时,这背后也折射出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由大向强,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责编:张灵雨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