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一生只为导弹来

2019-05-24 14:17: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黄纬禄院士。李保平 摄

  央广网5月24日消息(记者王锐涛)黄纬禄,我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是中国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和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3年,黄纬禄在中央大学机电系毕业以后到英国进修。黄纬禄在英国一家无线电工厂实习期间,有一天德国的一枚V-2导弹落在了他所实习的工厂,由于黄纬禄是实习生,可以比正式员工晚半个小时上班,才躲过一劫。

  但这一劫却给他带来很大震动:如果中国要有炸弹,就不会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参观一个展览,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导弹。那是英国缴获的一枚德国导弹,配以解剖图。黄纬禄看了展览之后对导弹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他和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英国实习期间的黄纬禄

  1947年黄纬禄学成回国。新中国成立后,黄纬禄被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二分院,担任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当时,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刚刚开始研制,黄纬禄很快投入到研制过程中。聂荣臻元帅的一句话让他记忆深刻:“我们一定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为中国人民争气!”

  1960年11月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史上及其重要的转折点。随后,黄纬禄参加了“东风二号”的研制,1964年,我国的“东风二号”发射成功,它使我国的核导弹发射有了坚实基础,试验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震动。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1966年,我国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成功实现了“两弹结合”,但由于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机动隐蔽性差,很难实现二次核反击。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中国研制从潜艇发射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势在必行。

  1967年,我国第一个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研制工作启动。1970年夏天,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的情况下,黄纬禄带领着技术人员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了“导弹落水深度试验”。南京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模型导弹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以上,年过半百的黄纬禄坚持和大家战斗在第一线,他鼓励同志们说:“解放军是虎,固体导弹是翼,有了它,解放军就如虎添翼”。


  潜地导弹出水瞬间的雄姿

  1982年10月,我国导弹潜射试验在公海进行。发射后导弹窜出海面飞向天空,正当大家都以为发射成功时,不料仅仅过了数十秒,它却像天女散花一样在空中自爆了。这个打击对他们实在太大,黄纬禄茶饭不思,几乎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短短的半个月里,体重降了11公斤。

  黄纬禄的女儿黄道群在2012年的一次采访中回忆说:“我就记得我父亲出差回来,人好像瘦的都走形了,我不知道他掉了多少斤,但是觉得回来的人好像比原来缩下去一大块,他的表情很严肃,真的是好多天一句话都不说。”

  在巨大的压力下,黄纬禄和团队昼夜查找问题,终于找到了导弹自毁的原因,很快采取了措施。满怀信心的黄纬禄立即向北京的领导小组负责人张爱萍报告,请求立即进行第二枚导弹试射。

  可是,首次发射失利的阴影还没有驱散,发射基地指挥部里空气显得十分凝重,领导小组会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双方相持不下。到了后来,人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看着张爱萍,等待他的表态。张爱萍深思了好长一阵,斩钉截铁地说:“按照前方的意见,打!”

  1982年10月12日,在渤海的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以极快速度直飞蓝天,在海天之间绘出一幅壮丽的景观,“巨浪一号”发射成功,准确命中预定海域目标,大家兴奋地跳了起来。这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自行研制,第五个能从潜艇上发射战略导弹的国家。


  黄纬禄在观看弹上设备

  潜地导弹试验成功后,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黄纬禄却表现的非常淡然,他在一次汇报会上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试验成功以后,人们把一些赞美之词都加到我头上,我实在不敢当,作为一名技术指挥员,任何时候都应该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从实际出发,大胆负责,而不应该考虑个人的得失。”


  黄纬禄与航天员合影

  这就是航天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他在成功面前多突出别人的成绩,在失败的时候多考虑自己的责任,他身上的精神永远值得新一代军人学习和传承。

责编:刘鹏

相关新闻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