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海拔4800米,一群兵常年坚守云端哨所

2018-10-11 10:09: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10月11日消息(晏良 罗凯 宋小理)今年6月,一组“最不想让妈妈看到的照片”成为微博热搜上千万次的内容,瞬间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他们都来自西藏边防部队,是一群90后的军人,他们的眼神清澈如高原蓝天,脸庞如皲裂大地般一块块脱皮,他们是父母的心头肉,更是祖国的护身符。他们在平均海拔4800米雪域高原,用青春和热血,筑起共和国坚如钢铁的边关屏障。

西藏亚东有着“云中哨所”之称的詹娘舍哨所官兵,坚守在悬崖之颠,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王乾 摄

  詹娘舍,藏语的意思是“雪山孤岛”,藏族群众称之为“鹰都飞不去的地方”。詹娘舍哨所海拔4620米,因独兀山尖、云遮雾绕,被官兵们浪漫地称作“云中哨所”,鸟不敢来,哨兵常在。从1967年进点设哨时起,一茬茬共和国“天兵”,把根深扎在这雪山顶上,用赤诚骁勇,擦亮“云中哨所”这张戍边名片。


  哨所官兵正在执行巡逻任务。宋小理 摄


  哨所官兵迎着晨光升起国旗。王乾 摄

  组织放在心头,忠诚高过山头。历代哨兵传承听党指挥的红色基因,兵驻万里远,时时交答卷——

  精神高地盛开“信仰之花”

  关于詹娘舍的前世今生,最早的表述是“一群勇士奉命登顶设哨”,“奉命”二字见证着赤胆忠诚。

  我党在詹娘舍设立前沿哨卡,扎下一枚永不生锈的国门钢钉。从此,一群群刚毅坚韧的军人,将拓荒足迹刻在生死雄关,向党组织交出了扎根云端、安家天边的合格答卷。

 

哨所官兵巡逻在边境线上。 罗凯 摄

  又是一年换防季,一批“新鲜血液”闻令上哨。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雪淹没征程,班长詹华前出开路,走着走着陷入山坡上的雪坑,人越使劲身子越往下沉。维吾尔族列兵阿不将裤带变成救命绳助他脱险,可詹华右脚的鞋子被雪扒落。

  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换防任务,詹华在右脚套上塑料袋,竟然要和战友比试看谁走得快。

  穿行在冰刀雪剑铺成的天路上,詹华每走一步右脚都疼痛剜心,起初塑料袋还起到一点保护作用,可很快就被划出道道口子,右脚只剩下一只血袜,身后留下斑斑血迹。

  跌跌撞撞来到哨所,詹华的右脚彻底失去知觉,在向连队汇报完毕,詹华晕倒在电话旁。

  那只带血的袜子,被战友们悄悄打包珍藏。大家都说,这是哨所的宝物,上面有真正共产党员的印迹。


哨所官兵巡逻途中相互照顾。 罗凯 摄

  “誓死也要完成任务”,成了詹娘舍代代哨兵的坚定追求。

  2007年3月6日22时30分,哨兵陈健永生难忘。那天,他与时任副指导员的谭华、排长宋亚民、班长宋诗建组成“4人敢死队”。乘着夜色摸黑从营部,向詹娘舍哨所进发,他们的任务是抓紧上哨执勤,填补战友集体出事后留下的戍边空白。因为,3名失踪战友1人确定遇难。

  4人强忍泪水紧急出征。他们自觉按“政治面貌”排序:“前两名”探路的是共产党员,预备党员宋诗建紧随其后,团员陈健置于队尾。

  走了不到10分钟,他们手里的木棍已成“冰棍”,握着冰冷刺骨,扔了又无法探出雪坑。再加上身体热量流失很快,感到耳朵如同风刀切割难以忍受。

  天将拂晓时他们靠近哨楼,此时已经接近体能极限。

  可是最难的考验却在眼前,近85度的陡坡,上面覆盖着一米多厚的积雪,稍有不慎就会坠入谷底深渊。

  谭华用攀登绳将4人连成一体,表明“4个人,1条命”,最终平安进点,迅速在哨楼上升起五星红旗。

  当晚陈健作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写下入党申请书,争当戍边排头兵。


哨所官兵通过危险巡逻路段。宋小理 摄

责编:刘鹏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