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5 17:54: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福建4月5日消息 (记者娄思佳)位于福建东山的戍台将士墓群,埋葬着清朝二百余年间在台湾历次剿抚内乱、反击外侵中殉难的部分铜山(后更名东山)和其他各省籍的将士。在这些墓碑背后,有哪些感人的历史和故事,这个墓群对于两岸血脉相连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体现?清明节,央广军事推出特别栏目《英灵永祭 血脉相连》,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博物馆馆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徐凌,为您讲述东山县戍台将士墓群的故事。
福建漳州公安边防支队官兵到墓群祭扫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第二中学旁,有一处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存有130多通墓碑的墓群。墓群看起来十分不起眼,墓碑都是一些小块青石,上面刻着简单的名字。然而,这地方却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群,当地人俗称为“演武亭万福公”。
东山岛与台湾本岛、澎湖距离很近,自古关系十分密切。清朝时,征调戍台官兵每3年轮替一班,俗称“班兵”。仅在清朝200余年的班兵轮换制度中,东山岛就有4万多名官兵分别赴戍守台湾、澎湖,在台湾历次剿抚内乱、反击外侵的斗争中都有较大牺牲。戍台的东山籍将士殉难后,其尸骸火化后骨灰装于一种俗称“金斗瓮”的骨灰坛运返铜山,安葬于“演武亭万福公”。
东山县戍台将士墓群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博物馆馆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徐凌告诉记者,戍台将士墓群主要是在明末清初,郑成功在铜山招兵筹建水师,督造战船,作为收复台湾重要军事基地。当年有许多东山人参加郑成功的部队,到顺治18年即1661年,郑成功率师收复台湾,铜山就有500多名青壮年随往,有一部分青壮年在抗击荷兰殖民者战斗中英勇牺牲,殉难者的遗骸陆续全葬于此。到了清康熙23年即1684年,施琅将军收复台湾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府制。此后,从福建东山等地征调兵戍守台湾、澎湖。
清政府当时为什么要派兵跨过台湾海峡去戍守台湾,而不是在台湾本地招募兵丁?因为台湾偏处海外,加上对反清势力的顾忌,尤其是清朝水师并不强大,而且组成人员也都是汉人,对于满族统治者来说,这是非常忌惮的。所以他们并不在台湾招募兵丁,建立兵营,而是另外实行班兵制,调台之兵,来自内地50余营,抵台后,每一台营皆由内地数营乃至十余营之兵组成,以达到彼此牵制的目的。戍台之兵以三年为期,由原营派遣同额兵丁,换班更替,故称之为“班兵”。
清代戍台官兵中,铜山水兵是水师的主力之一,尤其在澎湖水师之中,铜山营兵一直占据了很高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东山岛先后戍台湾、澎湖等地的铜山营官兵,就有四万多人。戍守台湾的班兵在台湾因疾病或者其他原因死亡,其亲友家人自然会前去治丧,并扶棺回原籍归葬。无家之人只能依赖战友、同乡或者上司的善心,有人愿费心打理,遗骨才能被运回故乡,东山县戍台官兵墓就是这些无后兵丁的最后归宿。
责编:徐凤佳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