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李应红:航空报国 匠心筑梦

2017-10-12 16:47: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李应红。(资料图)

  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 (陈卓 记者孙杰)克服高海拔恶劣条件,实现我军战机全疆域驻训。填补工程应用技术空白,改变激光冲击强化领域国际格局。入学入伍39年,他将航空报国匠心镌刻在中国空军演训场上。他就是十九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等离子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李应红。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工业王冠”,其中的战机发动机更是要保证在恶劣工况下不出丝毫闪失,堪称“王冠上的明珠”。上世纪90年代,被航空界称为“空中禁区”的青藏高原上,使用某型战机便成为一个重大国土安全战略问题和国家军事科技重要课题。

  使命召唤、责任所驱,李应红主动请缨,立刻得到空军党委重视。次年,在军委统一部署下,他以技术总负责人的身份开始了新机高原作战研究实验。李应红介绍说:“1997年的时候,从上到下非常重视这个实验,我们在高原作战能力是相对较弱的,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要站出来。”

  项目的困难摆在眼前,但克服困难的决心却不容一丝马虎,在李应红的带领下,项目所有成员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搏斗,项目成功后,空军在布达拉宫前专门举办了战机飞跃表演。李应红说:“当时飞的时候,西藏藏区有很多人都比较虔诚地膜拜,因为当时飞的高度相对较低,震撼力是比较强的。”

  战机上高原团队成员李军说:“1999年的818号上午我们就进场了,下午就开始了在高原机场进行现场的第一次实验,试验成功后我们在布达拉宫前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合影。”

  拿到了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本可以功成名就、高枕无忧的李应红却又“从零开始”,瞄准了航空研究领域的下一个制高点 ——等离子体技术。李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独辟蹊径,与地方工业部门一起建起国内第一条激光冲击强化工业生产线。

  “同学同道 同志同袍”,是李应红最喜欢的一句话,他说:“同为共产党员,同为革命军人,在同一所学校干着同样感兴趣的事情,这实在是最大的幸运。”李应红介绍说:“目前为止,真正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时候,还是当战机在高原起飞的那一刻,那是终身难忘的一刻。”

  战机上高原团队成员李军说:“穿上这身军装,也就带来这身军装它所带来的使命。”

  战机上高原团队成员谢寿生说:“面对困难、不怕困难,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李应红的学生汪诚介绍说:“不要忘记初心,我们不管到了什么样的位置,就是要为我们党、为我们国家、为我们军队的强军作出更多的事。”

  李应红的学生梁华说:“李院士对年轻人的成长是非常关注的。”

  李应红的学生何卫锋说:“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我们希望在成绩的基础上不要躺着睡觉,更重要的是取得更多的成绩。”

  李应红告诉记者:“习主席提出改革强军的要求以来,呈现了一派蓬勃向上的形势,我们要建设一流的军队,就必须要有一流的院校和一流的科技,我这一辈子的使命和责任就是使中国飞机的心脏更加强健!”

责编:李晓波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