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9 21:12: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7月19日消息 (记者 谭淑惠 整理 凤佳 筱媛)2008年5月14号中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到48小时,15名空降兵勇士,在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大校的带领下,从几倍于训练高度的4999米高空, “盲降”到“震后孤岛”茂县县城,传回了茂县地震灾情。4999米超高空,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对空指挥引导,这被誉为“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的惊世一跳,是如何实现的?李振波带领的空降兵在灾区七天六夜经受了哪些考验?
2009年,央广军事记者采访了李振波。今天我们就通过当时的采访,一起看看李振波的从军记。以下为采访实录。
我们从(2008年5月)12号晚上就接到了灾区空降的命令,尽管我们已经听说了灾区受灾很严重,但是到底灾情什么样,还不是很清楚。路断、电断、通讯断、水断,给灾区救援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等到14号早上,天还在下雨。到九点钟左右,天一下放亮了。这个时候我们主动开始整理自己的伞,做好一切准备。
我从当新兵的第四个月开始跳伞,但是像这么复杂的条件,这还是首次。这里边主要有这几个特点。
第一,高度比较高。在空中5000米,第一个感觉就是缺氧,含氧低会造成跳伞员反应迟钝。我们在空中处置特殊情况,是以秒计算,一秒钟跳伞员要下降40米到50米,稍微姿势不好一点,可能要下降70米。
第二是冷。在5000米是零下10度,当时所有跳伞员就穿了一套迷彩服,把手脚都冻得有点麻木。而手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开伞工作的。我们降落伞性能使用高度是3500米,开伞距离最高极限是4000米,而我跳的是5000米,实际上开伞器也不工作了,降落伞开伞也受影响了。
第三个难点是着落的时候。我们在茂县跳伞的时候,没有气象资料,没有对空指挥,地面上也没有明显的标志。这样我们就不知道我这个跳伞员跳到什么位置上,在什么地方离机。而且能见度也不是太好,我们当时离机的时候,虽然有一块云缝,但是很快那一块云缝也就没有了,一直下降到离地面还有1500米的时候,可能才看到地面。
第四个困难就是地面。地形条件很复杂,由于地震,地面上那些大石头滚得到处都是。岷江两侧基本上都是悬崖,跳伞员不管撞到悬崖的哪一个位置上,我们的伞马上就会失效,一下就掉下来了,或者挂到悬崖上,救也救不上来,跳到江里边,江水流速还是比较快的。
我从离机到落地那个时间,大约是在12分钟到14分钟。因为我主伞是没有开的,等我把备份伞打开以后,我已经下降了将近1000米,我把备份伞一打开,第一个动作就是找我的跳伞员,我一看我后边跳伞员,只找到四个,还差两个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这个时候我心里很紧张,是不是这些伞也没有开。然后又转了两圈才找到,在我上边,我找到六个跳伞员以后,这心里边就很踏实了。
第二个动作就是,我带我们跳伞员开始在地面找平地着陆。在高空我看下边绿油油的,我以为是庄稼地,我就说这一块地方选一块着陆出来。但是在低空看到知道是树了。没办法,所以只能进树林。进树林还没有发现危险,危险是我前面一个坡,我后面一个坡。我本来下来速度是每秒钟12米的,我把两个操纵棒拉下来以后,实际上下降速度一米都没有了,我又把它马上放上去,我又往前一走,撞上去了,往下倒的时候,后边一棵树一下把伞挂住了。所以我们很多兵之所以没有掉到沟里,或者没有掉到其他地方去,就是因为树枝把伞挂住了。
责编:徐凤佳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