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新春走军营:他们为灿烂星空守岁

2017-02-10 15:24: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李恒年(中)与团队人员正在讨论某课题。 朱泽蓝 摄

  央广网2月10日(马璟 朱泽蓝 杨亚洲)近日,记者近距离走进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宇航动力学实验室,感受航天人的不一样的年味!

  牵引天宫二号在距离地球3数百公里的太空翱翔;管理上百颗卫星在各自轨道上安全运行;一条条指令飞向太空,一组组数据注入卫星……

  机房里,高级工程师黄普和张定波两人,正在讨论某研究课题,这是他们去年申报的一项科研成果,不久前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尽管如此,他们觉得这项课题还远远没有结束。

  “这是李Sir琢磨了很久的课题,我们能参与研究,既感到非常荣幸,也感到是‘压力山大’。”黄普口中所说的“李Sir”,就是研究员李恒年。

  1996年参与“东方红3号”卫星任务开始,李恒年就持续关注卫星机动轨道确定问题。20年间,他前后研究出了4代方案,出过1本专著,但时至今日他仍觉得算法结果还有提高的空间。

  “如今这个‘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我们要用10年、20年,将这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将这种创新的钻研劲头继承下来。”张定波的话朴实又坚定。

  “之前有人把李Sir喻为‘在太空放风筝的人’,我感觉,我们也是他放的‘风筝’。他手中的‘风筝线’放得很长,每当哪个成员‘飞’不动的时候,他轻轻拽一下,大家就能‘飞’得更高更远。”团队成员张天骄给记者讲述她的感受。

  李恒年告诉记者:“团队建设主要靠愿景激励产生的磁场效应凝聚,团队核心方向和每位成员发展计划都清晰明确。现在,我们的团队已经成为大家交流感想、放飞梦想的成长发展平台,形成了和谐、平等、宽松的科研氛围。”

  穿过一条长廊,李恒年带着记者和淡鹏、孙守明等几位工程师来到测控指挥大厅。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这里也即将进行某卫星跟踪圈次任务。

  记者了解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要从铺天盖地的数据中,选出误差率最小的数据源进行运算,在几分钟内完成数据监视等十几个复杂页面的切换操作。打个比方,如果把航天器返回比作汽车停车,他们就是要根据其实时飞行状态,计算出踩刹车时间点,以及踩刹车要给多大力。

  谈到这个问题,淡鹏回忆起参加神舟十一号返回任务的情景。在联调演练中,该小组发现某测站跟踪数据存在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滞缓返回舱发现时间。为此,淡鹏在李恒年的指导下,提出全新处理方法,成功应用于飞船返回舱跟踪和落点预报。任务当天,仅用15秒就发出最后一组落点预报,与实际落点仅相差1.2公里,促进了搜救回收任务的圆满完成。

  “咚咚咚!”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大家纷纷表达了新年寄语:新的一年,立志像李恒年一样,仰望星空、坚守星空,在军队改革转型的大潮中,乘风扬帆,到中流击水,努力做祖国航天测控事业的新一代传人。

责编:杨宸琇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