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1 09:48: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作者:军史专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研究员 姜廷玉
央广网9月11日消息 中共中央为了实现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新的战略方针,令红一军团速向乌江边前进。
乌江,因江水清绿而得名,由西南向东北斜贯贵州全省,把贵州划分为南北两部,是黔北各线的一条天然屏障。江面宽约200多米,水深流急,不易泅渡;南北两岸都是峭壁悬崖,巨石高耸,突兀云端,十分险峻,素有“乌江天险”之称。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调整部署,以20万大军紧追。国民党的第二十五军军长、贵州省主席王家烈,听说红军已突破国民党的重重包围,进入黔东,大为恐慌,立即调兵遣将防守黔北各县,特别是乌江北岸沿线,妄想凭借乌江堵住红军。
强渡乌江 (油画 魏传义作)(资料图)
在这个紧急关头,红一军团第二师奉令由江界河渡河点附近强渡乌江,并掩护工兵架桥,以便第二师主力及军委纵队、红五军团由此渡江。接受任务后,指战员们信心十足,精神抖擞地向乌江进发。
以耿飚为团长、杨成武为政委的红二师四团是前卫团,担负偷渡和强渡的任务。他们迅速逼近了江界河渡口,准备渡江。据当地群众说,渡乌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大木船;第二,必须是大晴天;第三,要有熟悉乌江水的好船夫。可是,这时渡口边别说船,就连一只木桨,甚至一块像样的木板也全被国民党军搜走了。船渡、架桥都不可能。
前卫团的同志清楚地知道渡江的意义。对于红军来说,如果不迅速渡江,就有被迫与敌背水而战的危险。为了弄清敌情和地形,部队派出几名侦察员进行了化装侦察,得知渡口大道是敌人的防御重点,工事较强,兵力较多;渡口上游500米处,有条小的横路与大道相通,勉强能攀登上下,敌人没有派兵防守;其余各处均是无法通行的绝壁悬崖。
于是,师领导决定佯攻渡口,主攻乌江上游的羊肠小道。与此同时,工兵连加紧砍伐竹竿,赶制竹筏,作强渡和架桥的准备。部队还从各连挑选了善于游水的18名指战员作为突击队员,准备泅渡过江,驱逐敌人在江边的警戒,掩护后续部队强渡。
1935年1月2日,强渡开始。这天冷风飕飕,细雨霏霏。上午9时,渡口大道方面的佯攻作战开始了,部队还边打边向渡口边搬运架桥材料,表示要在此处架桥。不出所料,敌人果然在渡口对岸赶修工事,不断向红军射击。正当佯攻方向打得激烈时,红二师第四团三连连长毛振华率7位红色勇士,在机关枪、迫击炮等密集火力的掩护下,每人背一支驳壳枪,跳进寒冷刺骨的江水中,向对岸游去。他们冲破惊涛骇浪,在十几分钟后成功到达对岸,隐蔽在江边的石崖下。可惜8个勇士携带的一条准备架桥用的粗绳索,却被敌人的炮弹打断而未能拉过去。
根据这一情况,前卫团决定继续以竹筏强渡。可是,竹筏刚划到江心,就遭到敌人的射击,翻掉了。已经登岸的8名勇士因无后续部队接济,只得又返回于南岸。第一次强渡,遂告失败。
前卫团接受了第一次强渡失败的教训,决定夜晚实行偷渡,以避开敌人射击,减少伤亡。2日黄昏后,担任偷渡任务的第四团第一营,静悄悄地集结在江边。按照指示,5个人首先登筏,到达对岸后用手电筒向这边示光,以表示到达,在等齐一排人之后,才能开始向敌警戒线袭击。偷渡的命令发出后,第一筏4名战士在三连连长毛振华率领下偷偷地往江中划去,敌人没有动静,看来没有发现。第二筏又接着往江中划去。可是,20多分钟过去了,对岸还不见有手电光显示,第一筏是否已经成功靠岸,无法得知。1个小时后,第二筏的5个战士沿南岸返了回来,原来是因为水流太急,黑夜里又摸不清方向,竹筏划至江心就被冲下两里许,好不容易才沿着南岸摸索而回。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筏的命运如何更难判断了。第三筏又勇敢地发起了冲击,但划至江中,无法再前进,不得不折回。到这时,第一筏毛连长他们仍无消息。这次偷渡行动只好停止。
责编:刘鹏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