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武器装备 > 防务观察

投稿:ygjs@cnr.cn

美军潜航器在南海干了啥?收集资料协助猎杀潜艇

2016-12-19 08:06:00  来源:环球网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所谓中国在南海“捕获”美国水下无人潜航器的消息上周末刷爆了各大媒体。五角大楼摆出一副“受欺负”的模样,试图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但一向强势待人的美国海军,当真会蒙受了大委屈还这么忍气吞声?翻开这次事件主角“水下无人潜航器”的真面目,才能知道美国偷偷打的小算盘。

  美在亚太已投入多型潜航器

  台湾《中国时报》18日称,中国海军15日在南海截获的无人潜航器型号一度被认为是“蓝鳍金枪鱼-21”,它曾被用于2014年搜寻马航MH370失联客机,但美国海军研究所披露,被中方捕获的实际是“斯洛库姆滑翔者”潜航器,它的部署时间超过30天,巡航范围达1500公里,能在水深5米至1000米的海域搜集各类水文信息。

  据介绍,全长6英尺的“斯洛库姆滑翔者”由碳纤维及铝构件制成,部署时只需一艘橡皮艇及两人小组施放,然后通过网络控制站操纵多台潜航器在辽阔的海域工作。“斯洛库姆滑翔者”可在特定海域巡航,将数据传送回测量船上。与传统潜航器不同,“斯洛库姆滑翔者”还可在水下编队航行,实施大范围的情报搜集。

  美国《每日科技新闻报》报道称,“斯洛库姆滑翔者”只是美军构建南海等亚太“海洋数字战场”的“急先锋”之一,水下无人潜航器已成为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主导的“深海行动计划”,美军在亚太地区试验性部署多款潜航器,其中一种名为“海狐”的潜航器,配备有摄像机、声呐等传感器,离开母艇后,操作者通过光缆进行控制,可在水下300米处工作,能自主航行到控制海域长时间潜伏,甚至能深入敌方港湾收集情报。另一种即将服役的“大直径无人潜航器”更为神秘,它在水下停留的时间可超过四个月,不但能作为诱饵,协助母艇猎杀敌方潜艇,还拥有智能化攻击能力,可搭载各种导弹和炸弹甚至核弹发动隐秘攻击。

  2016年4月,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在南海登上美国海军“斯坦尼斯”号航母,公开宣布美军很快会部署“多种体积和载荷的新型无人潜航器”,“它们能在载人潜水器所不能作业的浅水区域执行任务”。就南海而言,如果有无人潜航器这样的“水下狼群”加入,美国海军就可以提高舰船的侦察、干扰能力,甚至破坏对手的制海权。

  情报是“海军之本”

  对于当代海军而言,是否熟悉特定海域的水文环境,直接关系到战争胜负。因此对于南海这样的战略咽喉,美国海军为收集水文情报不遗余力,无论是之前多次引起争端的“无暇”号调查船,还是这次惹出风波的潜航器,均是为此而来。

  据介绍,“斯洛库姆滑翔者”等潜航器搜集的水文数据,涉及海洋温度、盐度、深度、海流、水文、重力、地貌地质等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水随深度不同的温度变化(即“盐温”)。声音在水中传播时,会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而折射,因此声呐发出去的声波,在某些情况下即使碰到目标,因受不同深度海水温度的变化,折射后而收不到回音,水下潜艇就能利用这样的环境藏身。因此掌握水文资料详细与否,攸关反潜或水下作战的胜算。美国海军一贯奉行“情报收集走在战争前面”的原则,利用各种手段收集相关信息。

  在这方面,香港《亚太防务》杂志提及一个细节:台湾海军曾提交过“大陆潜艇封锁能力研究报告”,提及解放军潜艇对台封锁的十余处“伏击阵地”,而这些“伏击阵地”还是依照美方提供的数据才做出的判断,可见美国海军在台湾周边海域的水文资料搜集工作之扎实。

  如今美国将水文调查的重心又转移到南海。以菲律宾群岛以西、台湾以南的南海水域为例,那里洋流变化莫测,进而影响水文环境,也使得反潜环境变化复杂。该海域还有季节性变化,要获得这里精确的海域战场信息,需要大范围、长期的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这才是美国的无人潜航器和海洋测量船长年累月在南海出没的原因。

  窜访南海的那些“常客”

  此番“出丑”的“鲍迪奇”号调查船隶属美国海军海上补给司令部,属于“探路者”级海洋地理勘测船,是美海军5艘海洋地理勘测船之一。它和它的伙伴们是南海“常客”,主要任务是通过高精度定位,执行海底水深探测、海底地形测绘、海底地质探测、海底磁力线绘制及海洋环境数据搜集。虽不直接执行作战任务,但它测得的水文数据却是遂行反潜、反水雷封锁作战的关键。

  与“鲍迪奇”号相呼应,美国海军“无暇”号音响测量船也是经常窜访南海的“常客”。该船装备SURTASS被动拖曳线列阵声呐系统、LFA低频主动拖曳声呐系统,既可以接收各种辐射噪声进行目标探测,又可以发射主动声波进行探潜。“无暇”号的主要间谍工具是拖曳式高性能水下阵列声呐,可在150-450米深的水中进行作业,以探测和判断水下潜艇的方位及类型。这种声呐的具体情况被美国列入最高度机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性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功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记者 李苏宁

责编:李晓波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