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军事评论

投稿:ygjs@cnr.cn

丁晓平:要警惕历史健忘症的“变种”

2015-09-10 16:04:00  来源:中国电视报  说两句  分享到:

  “我写的是战场、战斗、战役甚至战争之外的另一半二战史!”军旅作家、解放军出版社昆仑图书编辑部主任、《军事故事会》杂志主编丁晓平如此概括自己的新著《另一半二战史:1945 大国博弈》。他把文学的眼光投向战争的上层建筑——大国的政治博弈,投向改变二战历史和世界格局的波茨坦会议。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二战台前幕后不可思议的大国战略较量,揭开被遮蔽被篡改被误读的不可忽略的政治秘史,还原“流血的政治”与“不流血的战争”轨迹,“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中国人角度的“中国制造”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直致力于自己开创的“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道路的丁晓平,拿出了自己研读二战史的成果——《另一半二战史:1945 大国博弈》。对于那场战争,他告诫自己要“时时怀抱敬畏之心、虔诚之爱、报国之志,缅怀先烈,祈祷和平。”

  不仅如此,缅怀之外依然有反思,这也是激发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我们今天该如何纪念这场战争?70年过去了,如果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文化意志依然踌躇于复述战场和重述牺牲,我们的文艺作品和历史研究依然停留在还原战争细节情节和揭示战争残酷血腥,那么我们还缺乏大国眼光、缺失世界胸怀,我们就还没有理解那场战争,还没有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能理解二战,我们就无法深刻理解冷战以来的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大势和世界军事变革转型脉络。”

  基于“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这一观点,他决定跳出具体的战场、战斗、战役,而将目光着眼于决定战争的上层建筑。丁晓平在掌握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和美、俄、英等国有关波茨坦会议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经过辩证分析,真实还原了足以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4次重大会议一一以波茨坦会议为核心,并以倒叙的方式再现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再现了大国首脑极富戏剧色彩的个性、理想、偏见以及为本国的利益所做的努力,同时把中国的抗战历史、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巧妙地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光十色的二战胜利前后的历史图景,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国革命胜利由来的线路图。

  更值得一提的是,丁晓平再三强调,这部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不是他编造或想像出来的,而是源于前人留给他的宝贵文献,他所做的就是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做一个中国人的表达。“在历史这一块大布面前,我就像一个小心翼翼的缝纫师——历史的缝纫师,用中国的尺子、剪刀和针线,秘密缝制一件朴素大方的‘中国衣裳’,然后恭恭敬敬地写上‘中国制造’。”

责编:宋道玉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