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4 08:01:00 来源:央广军事综合 说两句 分享到:
美国,波士顿。在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德国神父马丁的墓碑上,有这样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铭文: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出来为我说话了。
当没有人为我说话的时候,个人的悲剧,就可能会导致一场灾难深重的社会悲剧。正是在痛定思痛之后,今人对马丁神父的这段话,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尽管有“历史学家”考证说,马丁神父是一个精神错乱的疯子,但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影响马丁神父在绝大多数美国人心里的英雄形象。
还是美国。
“我惟一的遗憾,就是只有一条性命可以献给祖国”。这样一句可谓掷地有声的名言,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间谍内森?黑尔在被英军俘获英勇就义前留下的。尽管,有史料佐证,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是黑尔所犯的某些幼稚错误导致了他的被俘。但
在为国会图书馆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赫特森对黑尔的间谍活动进行了评论:“一个执行秘密任务的人怎能如此幼稚呢?他怎能轻易地相信一个陌生人,并在第二天就将自己的行动目的和盘托出?”不管黑尔到底是不是犯下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作为间谍,黑尔虽然失败了。但是为了纪念他的爱国精神,一座刻有他那句名言的、真人大小的黑尔雕像就伫立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总部。他依然是美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依然是美国。
杰西卡?林奇(Jessica Lynch)事件曾经轰动一时。在美国媒体上,出现成千上万次的一个画面是:美国特种部队,如何在深夜、在伊拉克人手里,抢救了美国女兵林奇,然后排山倒海地介绍,林奇如何勇敢杀敌、如何受伤被俘,如何被伊拉克军人侮辱、殴打,最后美国特种部队如何深入敌营、攻进医院,英勇救出英勇的林奇。这些新闻出来后,美国人民深受感动、鼓舞,而士气低落的美军形象,为之改观。大名鼎鼎的媒体《华盛顿邮报》中,更以“她当时正准备奋战至死”的大标题,报道遇袭时,林奇“猛烈还击并射中几名敌军……她不停开枪射击,直到弹药用尽”。文中林奇“尽管身受多处枪伤,并看见同单位中的其他几名士兵在她周遭丧命,她依然继续朝伊拉克士兵开火……官方人员指出,‘她当时正准备奋战至死,她不想被敌军生擒。’并表示,林奇在伊拉克士兵向她逼进时还被刺伤”。
结果,我们现在都知道了。这是美国军方和媒体联手炮制的一个“人造英雄”。即便是当事人林奇在事后否认军方的一些说辞,回归平民生活,但她的故事曾在当时所起到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美国的媒体,没有不依不饶地以此攻击军方,并由此及彼地逐个地解构历史上的诸多英雄。
这就是美国人的英雄史观。英雄可能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已经沉淀在国民的心中,成为一朵朵绽放在精神高地上的鲜花,不容否认,更不容亵渎。正是包括这些英雄事迹在内的精神财富,让美国人受到滋养。英雄文化融入了国民的血液中,成为美国的软力量之一。
再看前苏联。电影《决战中的较量》讲述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故事,当时节节败退的苏联红军认定德军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一种浓厚的失败情绪在部队中蔓延。紧要关头,将军问政工干部:“有什么办法提高士气?”回答是“我们需要英雄!”事实正是这样,当一个英雄被发现并广为宣传后,极大地振奋了红军的士气,最终赢得了战役的胜利。在战争时期,一个英雄的激励作用,有时候胜过千军万马。
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的际遇,足以让我们警醒。卓娅被德军抓住后绞死,牺牲时年仅18岁。1942年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追认卓娅为英雄。她成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第一位被授予英雄称号的女兵。苏联各地树立卓娅的雕像,用各种方式宣传她的英雄事迹。为卓娅报仇,成为苏联官兵们浴血奋战的一种信念。但在前苏联解体前,她的故事,被人质疑,说她根本就不是英雄,而是烧自家马厩的顽劣的女孩。类似这样解构英雄的事情也不断出现,随之,英雄史观被颠覆,信仰的大坝逐渐崩坍。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前苏联在西方的和平演变之下,不战而败,完全解体。痛定思痛,现在俄罗斯人重铸英雄史观,卓娅的英雄故事,再次被定格在历史的纪念碑上,不容撼动。
朋友啊,不要天真地认为,前苏联的悲剧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也不要幼稚地认为,卓娅的悲剧只是个案。作为一种战略传播,宣传自己的英雄,打击敌对方的英雄,制造议题,混淆视听,动摇信念,萎化精神,历来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重要的精神战内容。
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次关于《我们是如何瓦解前苏联》的讲演中,就毫不掩饰地声称:制造其内部问题。前苏联的瓦解当然有其内部问题,有执政党脱离群众的问题,但理想、信念被“剥皮抽筋”,民族精神被萎化分裂,不能不说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杰作”。
美国一方面执拗而坚定地捍卫自己历史上英雄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想方设法地诱使其精神战对象国国民,质疑自己历史上的英雄以达到动摇信念的功效。
曾任美国国务卿的沃伦·克里斯托弗表示:对中国,“我们的政策将是设法通过鼓励伟大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自由化势力,来促进中国从共产主义向民主的和平演变。”美国新闻出版署的高官也曾经露骨地表示:“美国应向中国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灌输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念,这是比传授科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任务。”“对西方来说这是一笔明智的投资”,“不要忽视美国帮助训练一批数量可观的中国未来领导人的意义。”
美国兰德公司一位教授说:现在我们对付中国比过去对付苏联难多了。我们搞垮苏联只用了“两化”,就是“西化”和“分化”,要搞垮中国至少还要再加“四化”,就是要让中国老百姓对政治“淡化”,让中国官员“腐化”,让中共领袖“丑化”,让马列主义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冲击下“溶化”。
美国2012年总统参选人、前驻中国大使洪博培日前在CBS辩论节目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应该联合我们的盟友和中国国内的支持者,他们是被称为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中国有5亿互联网用户,8000万博主。他们将带来变化,类似的变化将扳倒中国(take China
down)。与此同时我们将获得上升机会,并找回我们的经济生产力量。这就是我作为总统所要做的。”
或许,你认为上面的说辞,没有涉及抹黑英雄的“指令”。但透过字里行间,和平演变、政治自由化势和、明智的投资发、淡化腐化丑化溶化,直至赤裸裸地“扳倒中国”,去史灭国,不正是其中之意吗?善良的人们啊,如果说上面的这些说辞,还不足以让你警醒的话。那么,就请看看我们历史上的那些英雄人物的在当今的际遇吧:
狼牙山五壮士、江姐、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罗盛教、刘胡兰、雷锋……哪一个不是被质疑的面目可疑,哪一个不是被抹黑的体无完肤?
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开出一长串的名单。如果说对个别英雄人物的质疑还可视为孤证的话,那么,如此大面积的、几乎是逢英雄必黑的“壮观”场景,放到一个坐标系里来观察的话,那结果则是怎样的触目惊心!这种大面积的抹黑,说不是有组织、有体系的,你信吗?这种成规模的抹黑背后一只看不见的黑手,你信吗?
起初,他们抹黑刘胡兰的时候,我们无所谓;
接着,他们抹黑黄继光的时候,我们不制止;
后来,他们抹黑邱少云的时候,我们不干涉;
此后,他们抹黑雷锋的时候,我们不抗争;
最后,环顾历史,我们的英雄们哪个不是体无完肤了?在一部没有英雄的历史里,还有什么正义可言?还有什么信念可言?
抹黑英雄,是去史灭国最常见、最简单、最有效也最阴毒的一种手法。这股狂潮,是有着深刻的多方面原因的。究其实,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曾几何时,以现实的眼光改铸历史成为学术时尚,以戏谑的手法笑谈历史蔚为大观,以油滑的段子解构崇高被人追捧,以抹黑的手法质疑英雄成为潮流,这是多么令人惊悸的现实!
歪风逆流横行,有不少正义之士挺身而出,却成为舆论围攻的对象;一些学者严辞驳斥,却在网上被嘲笑谩骂。价值观面临颠覆,英雄史观被解构,理想信念被弃之如蔽履。如果再不予以抵制,再不进行打击,扳倒中国,绝不是危言耸听了。
历史不是不能考证,但还原历史的心态必须端正。英雄的细节不是不能探讨,但探讨英雄不是可以肆意诋毁英雄的托辞。任由丑化横行、淡化当道、腐化迭出,精神上的萎化、形象上的矮化、思想上的分化、观念上的西化、价值观被溶化,那我们的中国梦就只能被稀化,那我们的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就只能是稀里哗啦的了。
习近平总书记曾尖锐地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他用“搞历史虚无主义”来概括、总结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惨痛经验,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
习主席感叹说:“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这样的前车之鉴,对我们应该起到什么样的警醒作用呢?道理不用多讲。我只想说,当我们在面对有人诋毁英雄的时候,你不应该只是“理性”的旁观者。当我们的英雄形象被抹黑的时候,你不能是个转发者。当一些人肆意地拿英雄开涮、拿肉麻当有趣的时候,有人挺身而出断喝一声:“够了,你这个帮凶!”的时候,你至少应该用你的点赞为断喝助威才对。
保卫英雄,保卫我们的染满英雄鲜血的革命史,应该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肖余恨)
责编:李晓波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