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7 08:52:00 来源:参考消息 说两句 分享到:
扶桑社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封面。(资料图片)
在日本,学界并不否定日本是甲午战争的挑起者,但却极力为自己的战争行为进行辩护,将之描述为:“是西欧新文明与东亚旧文明的冲突。”而日本的学者们也一直以为:“以甲午战争为一阶段性终点的东亚国际关系史就是以东亚旧秩序和西方近代新秩序间之关系为主线发生并发展的历史。”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即使甲午战争被认为是“出师无名”抑或“不义之战”,日本也会打着“以欧洲文明来更换东亚旧习”的旗号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洗白。
上述意识无疑是民族主义抑或国家主义的产物,而国家主义的培育依托于国民教育,在近代国家的教育中,历史教育在“国民意识”以及“爱国心”观念的培育上可谓功不可没。
教科书受国家主义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国民意识”抑或“爱国心”观念的培育,对于近代以后的各个国家而言,固然应该受到重视,但必须掌握其间的分寸,这样的观念如果被过度带进反映历史发展轨迹的历史教科书里,历史教育将不可避免地变成为国家政治目的服务的工具。日本明治后期国家主义的抬头即是明证。具体而言,在日本,发布于1890年的《教育敕语》展示了国家主义的教育方针,这意味着保持于历史研究与国家信念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而自1903年起将小学校教科书固定化的行为则进一步揭示国家对于教育的统辖,当国家主义以这种方式直接介入日本的国民教育后,所谓“信念”开始逾越历史的本来面貌,皇国史观控制历史叙述,历史教育的危机开始凸显,这对日本此后直至二战的历史教育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二战后,依据皇国史观的历史教育虽然被日本政府摒弃,但皇国史观所体现出的那种情绪,以及一种不端正的“极力隐藏本国偶像脚部泥土”的“爱国心”,却并没有在日本社会中泯灭。结果,是否应让日本孩子们看见“偶像脚部的泥土”这一话题,一直以来都是日本历史教育相关者相互博弈的重要命题,而其相关动态则受到日本周边国家的密切关注。于是这样的风景出现了:当日本注重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时,它会正视自己明治以来的侵略历史而向受害国表达歉意,并且不排斥让日本的孩子们看见“偶像脚部的泥土”;与此相反,当日本开始向右转时,其社会内部隐藏的民族主义情绪就会泛滥而出,反映在历史教育上就是,具有日本国家主义历史教育观——皇国史观——性质的历史叙述再次被运用到教科书的编撰中去,并获得国家检定认可。而这种罔顾他人的右翼姿态显然不为周边国家所乐见,结果由此产生的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不仅在日本内部引起震荡,而且上升为日本与周边国家间的外交问题。因此,通过观察分析那些获得了日本国家检定认可(即拥有合法出版权)的历史教科书,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日本对于自己侵略战争历史的认识态度。
多数教材模糊侵略史实
笔者在本文中所列举的8家中学历史教科书均为获得日本文部省检定合格并正在使用的教科书,组织这些教科书编写并发行的出版社分别是:日本教育社、东京书籍社、清水书院社、帝国书院社、日本书籍出版社、中教出版社、扶桑社。
在关于甲午战争的起因、发展以及结果等方面的历史叙述方面,各版教科书具体情况如下:
东京书籍社2005年版的描述为:“以此(东学党起义)为契机,清和日本分别出兵朝鲜。8月份,日清战争开始了。……军事力量占优势的日本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于1895年缔结了下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被转让给日本。”这个叙述非常简略,既没有明确指出日本出兵朝鲜的真实目的,更没有道明这场战争所具有的侵略性质。在描述关于战后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和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一事时,使用“转让”一词,模糊侵占别的主权国家领土的事实,令受教者误以为这些领土是在和平融洽的气氛下获得的。
在关于甲午战争的起因、发展以及结果等方面的历史叙述方面,各版教科书具体情况如下:
东京书籍社2005年版的描述为:“以此(东学党起义)为契机,清和日本分别出兵朝鲜。8月份,日清战争开始了。……军事力量占优势的日本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于1895年缔结了下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被转让给日本。”这个叙述非常简略,既没有明确指出日本出兵朝鲜的真实目的,更没有道明这场战争所具有的侵略性质。在描述关于战后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和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一事时,使用“转让”一词,模糊侵占别的主权国家领土的事实,令受教者误以为这些领土是在和平融洽的气氛下获得的。
日本教育社2005年版的描述为:“朝鲜虽然也试图开展现代化的建设,但在日本和清朝的干涉下,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其间,朝鲜的政治日益腐败,人们的生活越加艰苦。……朝鲜政府向清朝请求派遣援军,日本为对抗这一行动,也出兵朝鲜。1894年,日清战争爆发。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日清战争胜利的取得,使得日本在东亚的势力壮大起来。日本人中的一些人开始对中国以及朝鲜怀有优越感并产生歧视心理。”这个版本指出甲午战争的起因在于中日围绕朝鲜的争夺,但模糊了日本对于朝鲜的企图,有将自己描述成朝鲜的“救世主”、积极帮助朝鲜脱离中国魔爪的叙述倾向。
帝国书院社2005年版教科书描述为:“农民军虽与朝鲜政府休战,但日本却占据着朝鲜的王宫,欲干涉其内政,这加剧了与清朝的对立。1894年7月,以此为契机,日清战争开始。……清朝虽然是大国,但战争却以经历了现代化的日军的胜利而告终。1895年4月,讲和条约在下关签订,清朝承认朝鲜独立,日本在获得辽东、台湾等领土的同时,还获取了白银2亿两(约当时的日本国家预算的3.6倍)的赔款。后来,这笔赔款被用于强化军事的同时,还成为日本发展工业化的基金。”显然,帝国书院版的描述要更加深入一些,它没有回避战争爆发前日本对于朝鲜的强行干涉,甚至不回避日本使用战争赔款的状况,但却模糊了战争的发动方。与之前的两个版本一样,丝毫不提及清朝对朝鲜拥有宗主权这一历史事实,遮掩了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所具有的侵略性质,传递给受教者一种似是而非的历史观。
与上述三家出版社风格相近的尚有日本文教社和中教出版社。
与前边几种教科书相比,日本书籍出版社的教科书令人耳目一新,它的2005年版描述为:“日本与朝鲜缔结不平等条约后,利用有利条件,逐渐向朝鲜扩张势力。……为了镇压农民军,朝鲜政府向清朝求助。这样一来,事先做好与清朝进行战争准备的日本也立即出兵朝鲜。日清两国出兵之时,农民军与朝鲜政府已经休战。但是,日本为了继续在朝鲜驻军,将改革案强加于朝鲜政府,朝鲜政府对此表示不满,于是日本占领了朝鲜王宫,并在攻击清朝海军之后,正式向清朝宣战,日清战争爆发。……在下关条约中,清朝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与台湾给日本,并向日本支付高额的赔偿金。”我们看到,该教科书对于甲午战争的叙述还是比较客观的,编写者没有回避日本对于朝鲜的企图,也没有回避日本处心积虑要与中国一战的历史事实,甚至明确指出日本是甲午战争的发起者,并承认辽东半岛与台湾的获得是“割让”的结果。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本教科书依然没有对甲午战争的性质作出判断,这一隐藏战争侵略性的行为模糊了受教者对于甲午战争的正确认识。
责编:魏明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