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是一年严冬时。在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两岸,在巍峨耸立的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峰雪岭,有一双双眼睛,正警惕地守护着祖国的领空。
站在海拔4900米以上的雷达阵地仰望苍穹,俯瞰群山,除了感叹雪域高原的沧桑与雄奇,我们的目光更多的是被驻守在这里的雷达兵所吸引。
1962年,人民空军在西藏高原组建首个雷达站,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古铜色的脸庞、乌青的嘴唇、粗糙的双手,这是高原雷达兵的共同特征。还有,他们那一双双眼睛格外有神,因为“雷达兵是天之目、国之眼,是祖国的千里眼”。
今夕何夕?一年四季,指向苍穹不停转动的雷达,始终守护着雪线之上的这片蓝天。为了千家万户的欢乐团圆,雷达兵的职责和心愿是让一双双电子眼睁得更大,看得更远。随着装备升级、人员更迭,今天的雷达兵高擎一个信念:胸怀新时代强军使命,当好祖国的千里眼。
雷达兵的眼睛,就是祖国的眼睛。
甘巴拉阵地的升旗仪式。郭超英摄
守护雪域长空,你是我的眼
——西部战区空军驻藏雷达某旅官兵坚守生命禁区砺练戍边本领探踪
■特约记者胡晓宇通讯员陈小月
新年伊始,雪域高原,冷月悬空。海拔3700余米的西部战区空军驻藏雷达某旅指挥所,灯火通明。倏地,一阵尖利的警铃声划破夜幕,指令标记员、报务员等专业人员冲上战位、严阵以待,进入一等战备值班状态。
转瞬间,该旅数个雪线之上的雷达阵地全部进入战斗状态,空中情报通过指挥自动化系统源源不断传来。
望着显示屏上的空中目标渐渐远去,旅长刘世国长舒一口气:“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让我们的使命更加清晰——淬炼锐利的‘千里眼’,确保祖国空天的祥和安宁。”
坐标:海拔5374米,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
高原的眼睛:让视界更开阔
寒风刺骨。再次登上阵地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雷达技师伍长明,踏着冰雪,逐一检查雷达、油机和通信设施,眼神专注。
2008年从昆明某雷达站到甘巴拉雷达站代职进行技术支援时,毅然选择“留下”的他,在这里已整整坚守了10个年头。
“当年,战备值班完全靠阵地‘一套班子’坚守。如今,值班模式已完全不同。”这名39岁的技术尖子不胜感慨。
甘巴拉雷达站2012年8月1日正式开启“异地远程控制”的崭新值勤模式,记者不禁提问:“这个新变化意味着什么?”
“阵地作为‘从控端’实施少人值守,与3600余米休整点的‘主控端’交替担负战备值班,确保了空情保障万无一失。”伍长明一脸欣慰,“上阵地值班的人数减少了,官兵们有了更多时间学习充电、增长本领。”
说话间,旅指挥所传来命令——“主控端”设备维护,由阵地接替担负战备值班。少顷,阵地战勤人员便到达各自战位。
雷达方舱内,操纵员、下士胡宁与山下操纵员交接空情后,立即紧盯屏幕跟踪录取空情,伍长明严密监控雷达工作状态;指挥室内,指令标记员、上士李涛迅速上传实时空情……
当“主控端”接替战备值班时,夕阳已映红了雪山。
“两套班子”能够“无缝衔接”,靠的是先进的“异地远程控制雷达”,而新型装备对官兵的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吃透工作原理,切磋技术难题……站党支部成立了由技术骨干组成的重难点课目攻关小组,开设“雪域讲堂”给官兵授课,在实装保障中不断探索保障之道。
一次,山下“主控端”突然出现一路通信信号弱的情况,致使雷达信号传输时断时续。在山下“主控端”值班的伍长明,立即与阵地值班技师刘通联系核准阵地上的雷达工作状态,两人在海拔落差1700余米的两个空间协同排查,准确判断并及时排除故障……
“平时过得硬,关键时刻才能冲得上、打得赢。”伍长明坚定地说。
这几年,伴着空军实战化军事训练的节奏,提升“千里眼”复杂情况下的空情保障质量,成为甘巴拉这个大型中转雷达站的训练难点。
短短数载,雷达站修订完善了《×型雷达战斗操作使用手册》,积累了异地远程控制雷达在高原作战使用的技术经验,圆满完成高海拔高寒地区联合实兵演习等数十项重大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