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直升机悬吊营救。 杨宸琇摄
央广网北京8月22日消息 (记者孙杰 杨宸琇)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25周年,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在今天(22日)举行的中欧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研讨会上,央广军事记者专访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
22日上午,中欧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总结研讨会在烟台举行,这是首次有外国航天员参与我国组织的大型训练任务,为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组织实施模式,为开展国际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近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和俄罗斯、欧空局以及亚洲、非洲等许多国家开展了大量的合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表示,“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比如,神八的时候我们和德国开展生物培养箱的合作,和法国开展的生命科学的合作。我们和许多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很多框架协议,今年的下半年我们准备在国际宇航联大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会有一个发布,就我们下一步空间站的国际合作的一些项目开展一个向全球的发布,包括我们的空间站从设计的角度给国际合作预留了实验机柜。”
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至今已有25年,杨利伟表示,“随着四月份天舟任务的成功,标志着工程第二步空间实验室的任务圆满结束,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这是载人航天任务最终的目标,目前,航天员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科目的训练。比如,前一段时间集中进行了模拟出舱的水槽训练,都是在为空间站做准备,因为将来空间站从建造到运营每次任务都会涉及到舱外的科学实验,以及它的维护、维修、组装,都需要航天员大量的出舱。”
杨利伟介绍说,“随着空间站任务的发展,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即将展开,选拔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从人员角度来讲,应该是在九、十月份启动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这也是为下一步空间站的建造运营做储备,时间也很紧迫。第三批的航天员不单单是从飞行员中选拔,还会从地方的理工类的、工程类的科研机构以及大学选拨,我们还将面向社会选拔飞行的工程师,为将来空间站的维护维修组装进行工作,为将来的运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