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军事历史 > 新闻导读

投稿:ygjs@cnr.cn

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的许多电文都是他发出的

2015-12-02 14:22:00  来源:解放军报  说两句  分享到:

  11月7日,老红军、北京军区司令部原政治部副主任陈思诚病逝,享年98岁。根据组织安排,由我代表军区首长机关到其家中吊唁慰问,并于次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殡仪馆向这位革命前辈遗体告别。

  送老前辈最后一程,让我走近了这位红军老战士,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一)

  陈老是河北定州人,1917年2月出生,1936年2月经歌曲《松花江上》词曲作者张寒晖介绍入党,1937年7月入伍。他青少年时代就参加了抗敌宣传队,在去延安的路上赶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毅然决然参加了山西抗日决死队。他曾在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从事机要工作,是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机要室首任副主任,有幸目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风采,党中央、毛主席指挥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的许多电文都是经他之手发出的。

  陈老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生前曾结合亲身经历多次给大中小学及社会各界作报告,深情讲述峥嵘岁月的经历和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有些故事让人听后不忘。比如他讲战争年代曾与毛主席享受一样的待遇,每月能领5块大洋;再比如他讲彭老总给人印象常常是一副铁面,实际上有着侠骨柔肠,当得知搞机要工作的陈思诚也患有胃病时,把自己领来的一瓶胃药与他分着吃,他们在一起互帮互助、亲密无间,上下级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陈老秉性耿直,刚正不阿。“文革”时期,某单位造反派批斗彭德怀元帅,说彭老总原名叫彭德华,意思是妄想得到中华、有政治野心。当时在会场下坐着的陈思诚闻此言腾地站了起来,怒吼道:“年轻人请不要乱说!根本就没有那么一回事。彭德怀元帅一直对自己的名利看得很淡,他是最痛恨吹喇叭、抬轿子的,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功臣,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够我们学一辈子的……”

  (二)

  陈老谦逊好学,严于律己,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在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中,深深表达了对党组织和人民的一颗感恩的心。他定期向干休所党小组写思想汇报,按时缴纳党费,表现了一个老党员坚强的党性观念。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所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哪里有了地震、洪水等重大灾害,他总是带头捐款捐物。

  近年来陈老身体大不如前,他几次留下遗嘱:丧事从简,什么撰写生平、摆放灵堂、通告亲友、遗体告别等都不要搞。

  陈老因病逝世后,家人经过慎重研究,并报干休所同意,多个事项采纳了逝者临终遗言,只是告别仪式这一项有些违背老人意愿,毕竟老人家革命一辈子不容易,人走了怎么也得给活着的人留个纪念。在家里不摆放花圈花篮,但摆上遗像,供亲友吊唁瞻仰、寄托哀思。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兰厅简单举行小型告别仪式,没有摆挂挽联挽幛,没有撰写生平简介,也没有低沉的哀乐,只通知了几十位亲友参加。庄严肃穆的大厅里播放着记录峥嵘岁月、逝水流年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优美旋律。在告别厅的一侧墙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是陈老长子陈力刚用毛笔书写的悼念父亲的一首词:“赤县烽火燃,携笔从戎赴国难。逐倭寇,掀三山,酬凌云,奏凯旋,神州春意暖……”这是陈老革命和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三)

  陈老家里的墙上挂着老人家两张彩色照片。一张是他在大雪覆盖松树前的留影,老人鹤发童颜,显得煞是精神。一张是老人家一身旧式绿色戎装,花白头发,坐在小院子里的绿树下酣畅淋漓拉二胡的镜头。照片上的他微闭着眼睛、大张着嘴,尽情享受着弦外飘来的天籁之音。

  陈老是从炮火硝烟、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过来的人,九死一生,伤痕累累。干休所的同志介绍说,老人所以长寿,首先得益于意志坚定,有崇高的理想,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奉献很多,索取很少。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健康长寿就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其次是胸怀似海,他也多次遇到过挫折,但始终以战争幸存者的心态对待个人利益得失,笑对人生。第三,儿孙孝顺。陈老有4个儿女。他们深知老父亲战争年代吃了不少的苦,对老人是时刻牵挂,倍加呵护。在老人患病的日子,他们轮流精心照料,到医院看望,陪着老人聊天、为他捶背、喂水喂药。孙辈们也对他敬重有加,陈老病重期间,他远在大洋彼岸工作的孙女陈泠予,专程赶回国来照顾从小疼爱她的爷爷,使老人家倍感天伦之乐,也使老人增添了战胜疾病、开心生活每一天的动力。

  (作者系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责编:彭洪霞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