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分网 > 图片新闻

崇山峻岭中的“艄公”高铁巡防员
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我要评论

  

  一舟渡江,山歌作伴。

  央广网贵阳2月17日消息(通讯员郭红 王庆江 许璇)“葡萄结籽排成排,压弯藤腰无人摘……” 

  青山两岸,绿水粼粼。一根竹蒿插入碧波中,荡开一条细纹,搅乱水镜中的叠嶂峰峦,撑蒿男子随性唱起的山歌回荡在大山深处。这里是水晶葡萄之乡,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 

  他叫王有和,是贵阳铁路公安处三都车站派出所的一名巡防队员,负责贵广高铁大寨隧道出口49号岗亭责任区的线路治安防控。在相对闭塞的西南内陆,中国高铁快速拉近山与海时空距离的今天,这是一个陌生而又担当重任的群体。   冬日里的大山湿气特别重,寒风刺骨。清晨五点半,王有和已经起来,剁几筐猪草,干几把农活,6点准时出门。他要在6点30分前赶到岗亭,贵广高铁每天的第一趟动车将从这里经过。 

  去岗亭,要过一条江,以前还很方便,直到施工队撤走时拆除了浮桥。没有桥,巡防员无法到达对岸,王有和就在铁路桥下的山腰处搭起简陋的帐篷。从早到晚,54趟高速列车从头顶的高架桥上呼啸而过,传递着现代文明的强烈气息,与桥下几块岩石当凳子、一个铁锅两个碗的“临时岗亭”形成鲜明对比。   “工作虽然枯燥,生活也比较艰苦,但关系重大,放松不得!”为到对岸巡线,王有和把家里的木船拉了过来。10公里线路,他每天要独自从近80度的石头坡上下几次,在江上摆渡好几个来回,一年365天没有间断,一年四季长袖长裤防带刺的茅草和蚊虫叮咬。高铁速度快,任何微小的碰撞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带着柴刀,借助一根钢索,攀上水泥石壁,去砍断轨道旁生长茂盛的树枝。 

  18时48分,夜幕已经降临。由贵阳开往广州的D2819次动车车厢灯光在这里拉出一根长长的线,却又稍纵即逝。桥下,漆黑的两山之间,王有和用对讲机向相邻岗亭报告情况,直到听到列车远去才安心的骑上摩托车赶回去家访。他还有一个身份,来术村村主任。   说是家访,准确的说是帮独居的空巢老人干干活,陪放假的留守儿童聊聊天。村里的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照顾不到家,王有和便经常走家串户搭把手,顺便开展爱护护路宣传。 

  “那一年,我去广东鞋厂打工,坐了7个小时汽车到贵阳,又挤了20多个小时火车到广州,迟了两天老板就不要了,山里人吃尽了没有路的苦!”在王有和的眼里,大山里的乡亲世代耕作穷怕了,如今高铁修到家门口,守好了这条路,山里货能带出去,山外人也能进来,日子就会越来越红火。 

  在岗亭里一望、去线路上一看、到村民家一访,一个人动员了一个村,一个村稳定了一段线路。全村老老少少400多人就把这条路当成了自家路,义务监督员越来越多。 

  “一根竹蒿东边走,水乡迎得贵人来……”小船悠悠,王有和又撑起小船、唱起山歌,歌声染绿了山野,浪漫了田间……   

来源:央广网  编辑:孟海作者:  日期: 2016-02-17 10:34:0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