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舟渡江,山歌作伴。
央广网贵阳2月17日消息(通讯员郭红 王庆江 许璇)“葡萄结籽排成排,压弯藤腰无人摘……”
青山两岸,绿水粼粼。一根竹蒿插入碧波中,荡开一条细纹,搅乱水镜中的叠嶂峰峦,撑蒿男子随性唱起的山歌回荡在大山深处。这里是水晶葡萄之乡,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
他叫王有和,是贵阳铁路公安处三都车站派出所的一名巡防队员,负责贵广高铁大寨隧道出口49号岗亭责任区的线路治安防控。在相对闭塞的西南内陆,中国高铁快速拉近山与海时空距离的今天,这是一个陌生而又担当重任的群体。
去岗亭,要过一条江,以前还很方便,直到施工队撤走时拆除了浮桥。没有桥,巡防员无法到达对岸,王有和就在铁路桥下的山腰处搭起简陋的帐篷。从早到晚,54趟高速列车从头顶的高架桥上呼啸而过,传递着现代文明的强烈气息,与桥下几块岩石当凳子、一个铁锅两个碗的“临时岗亭”形成鲜明对比。
18时48分,夜幕已经降临。由贵阳开往广州的D2819次动车车厢灯光在这里拉出一根长长的线,却又稍纵即逝。桥下,漆黑的两山之间,王有和用对讲机向相邻岗亭报告情况,直到听到列车远去才安心的骑上摩托车赶回去家访。他还有一个身份,来术村村主任。
“那一年,我去广东鞋厂打工,坐了7个小时汽车到贵阳,又挤了20多个小时火车到广州,迟了两天老板就不要了,山里人吃尽了没有路的苦!”在王有和的眼里,大山里的乡亲世代耕作穷怕了,如今高铁修到家门口,守好了这条路,山里货能带出去,山外人也能进来,日子就会越来越红火。
在岗亭里一望、去线路上一看、到村民家一访,一个人动员了一个村,一个村稳定了一段线路。全村老老少少400多人就把这条路当成了自家路,义务监督员越来越多。
“一根竹蒿东边走,水乡迎得贵人来……”小船悠悠,王有和又撑起小船、唱起山歌,歌声染绿了山野,浪漫了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