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贵州分网 > 图片区

央广网

独家专访贵州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

2014-07-07 14:41: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

  ――独家专访贵州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实录)

  记者:六盘水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是我国西南地区非常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历史上素有“江南煤海”、“十里钢城”的美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六盘水虽然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但却并没有因此而成为经济发达的城市,您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李再勇:从六盘水的历史来看,它是从“三线建设”开始有工业发展,一直到今天。六盘水的地域面积有9000多平方公里,她是从三个大的煤矿逐步发展、以煤矿为基础、通过资源开发形成的一座工业城市。

  六盘水市以资源开发为主,初始的工业发展就是简单的挖煤碳、销售煤碳。早期主要是向攀枝花市供应煤碳,并在攀枝花形成一个工业基地。出于当时国家工业基地生产安全的考虑,没有把六盘水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来打造和起步。此后,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六盘水市逐步形成了三个特区――六枝、盘县和水城,这三个特区主要进行煤碳开采和粗加工,也就是用煤碳发电,把热能转化为电能,这是一个非常前端的、低端的、低效益的产业链,因此这一产业对地方其他经济的发展拉动不大,在地方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要素聚集能力也不大。与贵州遵义、贵阳相比,与邻近的云南曲靖相比,六盘水的经营发展并没有形成很好的基础,这与六盘水工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产业链比较短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六盘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资源输出型的城市,没有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完备的工业城市,也没有成为一个工业经济发达的城市。

  六盘水发展了那么多年的煤碳,为什么还不是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强市?核心问题还有城市化发展水平没能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同步,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产城互动,城乡统筹这一科学发展基本路径。目前,六盘水的工业产业布局还相对分散,城镇化率偏低,形成不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和要素流的基本聚集平台。所以,我们要按山地特色来发展山地新型城镇,加快城镇化步伐。目前我们的城镇化率只有43%,六盘水产业工人的比重比较大,但是由于没有较好的城镇平台为他们服务,所以他们的很多消费都在六盘水周边城市进行,这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在城镇化的基础上,发展以金融、物流、商贸、房地产、旅游等方面的生产、生活服务业,用城镇化发展支持工业化发展,让工业产业发展拉动和推动城镇化发展,形成相互支持和相互推动的发展格局。

  记者:您刚才说到六盘水是一个“资源输出型城市”。人们一说起能源城市,往往就同“污染严重”联系到一起。历史上,六盘水也的确呈现过这种状况,森林覆盖率越来越低,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六盘水还是全国酸雨的重灾区,曾经位列全国之首。因此,“修复生态”应该是六盘水近年来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这项工作目前的进展情况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手段又是什么呢? 

  李再勇:六盘水市因煤而建,因煤而不断发展。客观地说,煤碳产业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推动了六盘水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六盘水在发展煤碳产业过程中,也衍生出很多问题。对煤碳开采的粗放性,导致对河流的污染相当严重;煤碳运输的粗放性,又污染了整座城市的空气,到处都是煤灰,把六盘水变成了一个“黑色的城市”、“尘土飞扬的城市”;发电产业的粗放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伴随着降雨变成酸雨。此外,绝大部分煤矿开采以炮采为主,使得六盘水出现大约78平方公里的地质沉陷区。煤矿巷道的不断推进,也使地下水下沉,造成六盘水出现400多平方公里石漠化地区。生态被破坏、水资源被破坏、大气环境被破坏,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提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了坚守“两条底线”,一个是发展的底线,一个是生态保护的底线,在这些不断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导下,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各区县党委政府对过去粗放式发展带来的危害认识越来越深刻。

  经过认真思考和调研分析,要实现六盘水的可持续发展,并把我们以企业为主体的煤碳产业的发展转化成320多万老百姓共同致富的发展过程,需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农业转型。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高效农业转型,在农村要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建成生态,按照这个基本指导原则,在农业方面采取园区化、合作社、家庭大户为单位,搞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把农业产业集中在水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地质状况比较好的地区,通过美丽乡村、四在农家、生态移民、地质灾害移民等工作,把老百姓向一些好的集镇、好的乡村集中,解决老百姓分散居住,各种保障不好配套的矛盾。我们提出 “3155工程”,和省里的“五个100工程”同步推进,从而加快农民的致富步伐,解决农业、农民与企业、煤碳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是煤碳产业升级。首先是围绕园区发展,通过集中发展、集聚发展,把各种要素集中在工业园区,通过工业园区集中对煤碳产业发展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提高煤碳加工产出过程的经济效益。其次是实施煤电磷、煤电化、煤电钢、煤电材等工业产业的升级发展,也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煤电化”将作为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路径。把煤转化为焦,焦变成气,并把焦煤和气向下游化工产品发展。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用煤碳发展出30多个化工产品,包括甲苯、ING等等方面的化工产品和能源产品,提高煤碳的附加值,延长煤碳的产业链。

  三是围绕煤碳产业,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安全产业,发展配套的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把煤碳产业的产业链延长,把产业幅加宽,解决更多的就业,提高煤碳产出效益,提升煤碳产业在这一区域的对外聚集力,对各种要素的聚集力。过去,六盘水只是简单地输送原材料,相关要素的聚集点不在六盘水而在攀枝花,在其他的钢厂、焦厂和化工厂。现在,我们要将煤碳的就地转化率提升。前几年,六盘水煤碳的就地转化率不到1%,现在我们要争取达到70%以上。除了保障国家基本原材料需求以外,实行就地转化。把煤碳产业抓起来,就需要解决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一煤独大”的发展现状,还要结合我们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改善交通环境,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例如电子信息产业等。

  六盘水是“中国凉都”,夏季气候非常凉爽,很适宜大数据经济总部到这里布局,从而节约大数据的运行成本。虽然目前还受交通因素的制约,但随着交通的改善,我们今后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走。另外,六盘水的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可以依托发展生物医药、特色生物、加工产品等等。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可以优化农副产品的加工,特别是我们一些优势农副产品的加工。例如,六盘水的红心猕猴桃品质非常好,我们有野生猕猴桃70万亩,通过优化加工,前景一定很好。

  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要求,六盘水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三条底线:一是发展速度不能慢,这是我们这个区域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基本要求;二是生态环境质量不能降;三是安全生产不能松。按照产业循环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农业生态发展的路子,大规模实施石漠化治理和退耕还林,修复生态环境。所有洗精煤和煤碳产业的用水在企业内部循环利用,发电厂全部要求脱硫、脱尘达标,实施了最严格的环保制度,也实施了最严格的环境监测。现在六盘水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除可吸入颗粒物外,其他方面污染物的治理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发展趋势。

  记者:可吸入颗粒物目前主要来自那里?

  李再勇:可吸入颗粒物主要还是来源于煤碳的生产和运输过程,此外还有石漠化地区的风沙和扬尘的污染。按照国家标准,我们还有差距,还需要继续努力。

  记者:拥有丰富的能源本身是好事,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优势。关键是如何在保住生态的同时,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六盘水又是如何依托自身的优势,找准目标、选准方向,既保住生态底线,又促进经济发展呢?

  李再勇:六盘水最大的优势就是矿产资源优势,六盘水是国家的煤碳战略储备基地,也是一个成长型的能源城市。我们的煤碳储量非常丰富,已探明的煤碳储量是800多亿吨,截止目前开采了不到100万亿吨。

  大家在认识方面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煤碳城市在生态资源方面没有多少优势。事实上我们处于乌蒙山区,大山气候的区域性形成了许多丰富的资源,生物多样性很好。我们有草原几百万亩,有耕地400多万亩,而且地下水水质非常好,我们矿泉水的储量非常丰富。

  此外,六盘水的区位资源优势非常好。六盘水处于贵阳和昆明之间,随着沪昆高速铁路的开通,到昆明和贵阳均在一个小时左右。机场今年通航,高速路今年通车,这六盘水将成为贵州和昆明之间的一个重要枢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还有,六盘水的发展有很好的政策支撑。无论是作为资源型城市也好,煤碳产业基地也好,我们都得到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的政策支持,国发2号文件里有13个地方提出对六盘水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支持要求。贵州省获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批复里面很多政策对六盘水来讲是的发展机遇。除了煤碳产业以外,我们还有几个大的产业要作为下一步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我们的资源优势用好。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等。二是以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旅游业,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度假休闲旅游产业,特别是有关养生的、养老的、避暑的、奇特的地理风貌的旅游产业。六盘水的旅游发展应该是贵州未来潜在的竞争力,六盘水地处西南,但是到六盘水的山上去看看就知道,六盘水有蒙古草原的风光。六盘水夏天非常凉爽,冬天漫天白雪,我们的冬季滑雪保留时间在西南地区是最长的,可达三个月之久,和冬季的哈尔滨差不多,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但是现在还没有开发利用起来。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三是物流。按国发2号文件定义,六盘水是物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物流和物流服务业是我们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通过这个产业的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拉动人流和资金流。还有农副产品加工,特别是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这也是六盘水非常具有潜力的一大产业。再有六盘水的茶叶,二月就能出茶,湄潭大概要三到四月才能出第一期茶,我们有时间优势。我们还要把煤碳产业的循环经济向高端发展,我认为六盘水在资源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下,向着综合的、高效的、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发展,这座城市是非常具有科学发展潜力的城市。

  记者:最近,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批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这对贵州是个重大机遇,对倡导生态文明、打造中国凉都的六盘水来说,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机遇,六盘水是如何谋划?准备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

  李再勇:六盘水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平台,系统研究生态文明发展的几个体系。主要有绿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宜居的城镇生态体系、友好的自然生态体系、自强的文化生态体系。要树立“奉献、包容、创新、超越”的六盘水精神,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境模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把市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因为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必须有利于我们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家的共同进步、共同富裕,这是一种自强、和谐的社会体系和亲民的政治体系。

  具体讲,就是要按照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规划来进行,要拒绝污染企业,发展清洁、绿色、节能的新兴产业;要围绕农业的生态产业发展、农民的富裕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加大生态治理和修复的力度,下决心把我们400多万亩石漠化地区进行修复,同时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和空气资源;在煤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实行循环利用。通过这些具体项目、具体路径和手段,来实现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在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过程中作出我们六盘水的贡献。

  记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搞循环经济,则意味着前期资金的大投入、大付出。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六盘水推进这一工作,无论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来源上都必须要有强力的支撑,这个支撑点又是什么呢?

  李再勇:我认为这个支撑点有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对资源性城市发展的政策支撑。第二,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特别是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煤碳产业的效益提升,都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第三,市场需求的支撑。六盘水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化发展、物流产业化发展、金融产业发展、信息产业要有市场需求来支撑。第四,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环境支撑。六盘水地处深山,长期受到交通制约。今年开始我们的高铁动工、机场通航、高速公路开通,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六盘水从一个边缘化的城市成为贵州和云南这个区域的一个中心城市,一个物流的节点城市,这个区域支撑对我们引进资金、人才、技术有重大的意义。第五,水资源的支撑。未来一些区域的发展,最大的竞争应该是水资源的竞争。水是生命之源,六盘水降雨量非常丰富,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1400毫米,目前唯一存在的问题是工程性缺水。今年以来,贵州水利投资量最大的城市就是六盘水,只要我们加大建设力度,随着大中型水库建设不断推进,丰富的水资源就会成为六盘水转型发展的极大支撑力。

  周强:六盘水在转型、六盘水在发展,但摆在面前的拦路虎一定还有很多,您认为当前所面临的发展瓶颈主要是什么?未来可能还会遇到哪些需要克服的困难?有没有破解之道?

  李再勇:当前六盘水面临的发展瓶颈有:第一,制度配套方面。从国家和贵州全省的层面来讲,怎样更好地配套支持依托于资源发展的城市,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问题。第二,人才和技术的支撑。毕竟六盘水是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城市,以前积累的人才相对单一,现在要综合推动这座城市发展,就需要各方面人才的支撑。第三,资金对项目推动的支撑。

  至于破解之道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从配套上讲,我们已经给国家发改委作了专题汇报,发改委也在帮助我们推动,从国家部委角度制订一个六盘水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发展规划,一旦这个规划得到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的批复,制度支撑和保障就有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人才和技术支撑方面,我们要创新和改革现有的人才体系,合理运用国家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政策支撑。这几年我们引进了不少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下一步我们将更多地通过市场化的机制,用产业和项目的引进来拉动人才的引进,通过企业引进人才,通过项目引进人才,通过资源来引进人才,而不是单一地通过政府引进人才。我们引进企业,企业引进人才,形成联动机制。第三,资金方面,我们将更多地采取市场化运作。我们把政府的优化资源实行市场化配置,通过市场化配置引进外地企业来参与我们的发展,通过国家的支持来解决一些基本的、适合环境保障的资金投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周边经济发展的不断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六盘水就会具备很多以前不具备的机遇优势。 

  (记者:周强)

编辑:孟海

关键词: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