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微传播的特征与价值引领
2016-08-26 14:56: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 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普及的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新一轮“国学热”的出现是时代要求,同时也得益于大众传媒广泛普及并高度运转的有力助推。尤其是在以微博、微信等为媒介的微传播时代,国学“微传播”既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形态中渴望及时地了解和分享最新信息的需求,又符合了现代人“短平快”的阅读习惯,更开启了以高效快捷、短小精炼、互动交流为特征的文化传播新范式。
首先,在“无所不微”的时代,微媒介的性质决定了国学传播的新特征。传统媒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是按照传者——媒介——受众模式进行的,传者具有绝对稳固的权威地位,受众多是被动接受。而以微博、微信为主要媒介的微传播,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将传者与受众合二为一,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受众面广,信息量大,透明度高,国学微传播保证了内容的及时交流与分享,接受效果更加深入。其次,微媒介的发展拓展了国学传播的渠道。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无传播壁垒,传播方式交叉渗透、传播效率高等特点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学传播环境,可以吸引受众最大限度地参与,更加自由地交流,主动完成再传播任务,延展传播范围。再者,微传播构成了国学内容的多元化。“微传播”尚简、崇微,在微媒介平台中,人们已不再热衷于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而是倾心于碎片化的所思所想、多元化的个性表达,因此国学传播也因势利导,借助微媒体,迎合时代需求,注重多元表达和诉求,微传大义。国学借助微媒体可以提升传播力已毋庸置疑,但伴随而来的消极影响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微传播可能使国学的内涵“复杂化”。微媒介以“个性、自由、青春”为标签,而微传播的草根化、简单化冲击着传统文化阳春白雪的经典光环,尤其是各种旧习俗、新事物也趁势纷纷扯上“国学”旗号以壮声威。微媒介平台中越来越多的传统经典被束之高阁,宏大叙事无人问津,“国学”内涵产生了变异。其次,微传播可能使国学的内容“庸俗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笼罩性地主宰当今社会,传统文化被作为商品进行生产与消费。在市场化、商品化、利益化的过程中,媒体为抓住受众眼球,对国学与艺术进行再生产、包装、营销,使国学变得日益娱乐化、商业化。再者,微传播可能使得国学的接受“碎片化”。微媒介通过对国学解读与重构,变其“快餐化”来满足受众的需求,拉近了国学与平民百姓的距离,但也让我们接受的知识信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甚至产生误解。因此国学微传播要注重规范传播与价值引领,扬长避短、守正出新。
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坚守媒介应有的文化操守,为大众提供一片解读文化的净土,使国学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深入人心,正确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完善传播格局,改进传播方式,正视传播效果;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媒体发展规律,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有效矫正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滋生的不良倾向,树立主流价值取向,构建科学信仰体系;要注重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相结合,赋予国学形象新颖的解读视角与社会功能。任何时代的理论只有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由此而观,国学微传播呈现出的新形象、新特点和必要的价值引领,无疑也就拥有了真正的指导意义。(刘 佳)
编辑:董雯
关键词:国学;国学热;媒介素养;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草根化;尚简;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传播环境;传播效率
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相当丰富,在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如能有效激活地方国学资源,则不但可以避免像争夺西门庆故里这种缺乏人文价值的庸俗开发,也可以丰富和提升地方文化建设。
2016-03-31 11:04:00
当下,“国学热”已经在社会上演变为商业化气息浓厚的读经热、尊孔热,甚至一些商家趁势办起了各种层次、规模、档次的读经班、国学班、女德班。这种“国学热”所折射出来的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目推崇,是由于缺少批判性的理性省思,而导致在价值理性上与时代的需求背道而驰。
2015-09-14 07:21:04
《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昨天出版,国学有望成为中国各级领导干部的研修课程。对官员进行国学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官员自身素养以预防腐败,更是要让官员为推动国学走近民众做出表率。
2015-06-16 10:27: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