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作者为何“隐形”
2016-07-21 16:17: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 原
文艺创作离不开评论,这大概是谁都明白的事情。文艺评论写得多写得好,自然就会出名,成为评论家。即便是网络作者,起个怪怪的网名,但读者、网民大多也知道这是何许人也,开讨论会时主持人一介绍,大家一片掌声,显然,他们早已名声在外。可是,近年来,网上又产生了一种“隐形评论人”,所谓隐形,就是化名或匿名,没人知道他们是何方神圣,他们每一发声,读者和业内人士就会费一番猜测功夫,“这是谁啊?”
文艺评论为什么要“隐形”?我想,这与文艺评论的现状有关。评论一旦真名实姓,就要多方顾忌,最起码也要顾及人情,这么多年的老关系,低头不见抬头见,无论怎么写,话都不能说得太直率,更不能太尖锐,于是,先是称赞,末了再加几点“但是”,温温吞吞,就成了评论的基本套路。
对平庸,评论大概最难启齿。特别好,你不妨敞开说,特别差,你也可以言辞犀利。就怕那些好也好不到哪去、差也差不到哪去的东西,想说亮点,没几个,想说弱点,似乎也不很明显,于是干脆不说,或是不疼不痒地来几句,何必为了个不上不下的作品得罪人。
评论对平庸作品的失语,可以说,是平庸作品泛滥的缘由之一。这种创作最保险,还最容易过关,虽说留不下来,但当作业绩总是可以的,而且,平庸之作往往数量最多,批评平庸就等于批评了多数人。
其实,评论不但要赞扬佳作、批评劣作,更要直面平庸之作。甘于平庸的状态有时比制作劣品还要危险,危险就在于人们不易察觉,舆论容易放过,危险就在于鉴别平庸有一定的难度。你稍稍吹捧几句,平庸就可能被拔高成上乘,些许粉饰,平庸说不定就能以佳作而获奖,略加掩盖,平庸很可能在观众眼皮底下轻轻滑过。
如今,似乎只有“隐形”评论不怕直面平庸之作,任他们怎么说,别人都不知道他们是谁,不知道,当然也就无所谓得罪,而读者只有从这样的评论中才可以真切看出一部作品的得失。无论你怎么看待“隐形评论人”及其批评的形式和语言,他们毕竟给文艺评论带进一股新风。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评论将来只会日益增加,有人不图名不图利,加入文艺评论的行列,对此,我们只求多多益善。只要他们的批评有益于文艺,何必在乎其真实身份,有没有专业背景?评论越多越表明大众和社会的关心程度,从什么角度看,这都是好事。
网络文艺评论早晚都会成为潮流,自媒体文艺批评自然更要冲上最前台,为了表达真实观点,匿名或化名肯定是一种首选。就好像当今的影视作品,网络舆论的左右能量格外巨大,连传统媒体的声音都需要借助网络发力,如果有分量的网络评论失语,优秀的作品就会在煽情的博客、情绪化的跟帖、近亲繁殖式的微信中淹没。
自媒体式的文艺评论,其语言和样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一出舞台作品,一部小说,一位作家或者艺术家,对他们的精彩评论或许来自一传十、十传百的微信。在微信里,我们看到的有可能是一封“古人”来信,也有可能是一篇充满调侃的杂文,还有可能是一个人自说自话般的问答,而这样的评论样式恰恰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传统文艺评论,近些年实际都在“+网络”,期待借助网络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可是,光在那里“+”不行,其自身也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在标题、叙述方式、语言表达上都要面对新的时代。“隐形评论人”的出现,对传统文艺评论而言,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借鉴。(陈 原)
编辑:董雯
关键词:隐形;文艺评论;隐形评论人;古人;微信;化名;博客;叙述方式;小说;影视作品
近日,赵丽颖团队中的成员在微博晒出了一张和一条小狗嬉戏的照片,疑似曝光了赵丽颖在北京豪宅的内景。
2016-07-25 09:37:00
在今年的乌鲁木齐高考考场外,防止无线电作弊的监测网络覆盖全城,便携式“隐形”信号监测仪首次现身,为乌鲁木齐37个考点提供保障。
2016-06-08 00:05:24
近日,有媒体爆出杜海涛身价过亿,杜海涛父亲杜国豪系商界名流,所以杜海涛也是十足的富二代,个人资料曝光惊呆众人。杜海涛因在《快乐大本营》做主持而被大众熟知,在外人看来没有主持功力也没有人气的他,却是个十足的富二代,个人资料曝光惊呆众人。
2016-05-20 10:47: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