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军旅人生丨高玉华:拒绝百万年薪,三次申请延期服役,被誉为大山“兵王”!

2022-02-14 13:28: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2月14日消息 (记者李晓波 山森淼 程成 陈兵)高玉华,河南驻马店人,1972年出生,1990年3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现任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技师,一级军士长。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深山勤学苦练,精通50多种装备的操作与维修,参与编纂专业教材10余本,培养专业技术骨干500多人。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2次,2次荣立二等功,7次荣立三等功,被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年轻时的高玉华

  皮肤黝黑、精瘦干练,一双布满老茧和伤疤的手,见证了一个老兵30多年的军旅荣光。

  高玉华,这位坚守深山矢志国防的一级军士长,2021年底,因为工作出色再获殊荣,荣立二等功,并被战略支援部队表彰为“战略支援尖兵”。

  新年伊始,记者采访了高玉华。回想军旅生涯,50岁的高玉华感慨地说:“我也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老实本分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工作。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当一个好兵,为亲人争光。”谈起参军入伍时的经历,他说,当年因为父母的意见不一致,自己还差点儿没有当上兵。“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早些年,在我们老家开拖拉机跑运输挺赚钱的。父亲觉得我当几年兵再回家,还不如跟他一起买台拖拉机跑运输。但是,我母亲很支持我当兵,她希望我能够到部队锻炼锻炼,长长见识。就这样,怀着对部队生活的向往,我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

高玉华维修车辆

  当一名好兵,是高玉华从军30多年不变的初心。勤学苦干,是伴随他成长的最好伙伴。新兵连时,高玉华因为表现突出,被选送到技校学习。他悟性高、肯吃苦,很快便脱颖而出,获得了留校担任助教的机会。

  高玉华:在学校学习时,理论课安排得很紧,我就利用午休时间捧着书本到车间,对着机械设备挨个辨认零部件,看它的结构,记工作原理,背技术参数。就这样,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学习,我被评为优秀学员。单位领导看我学习扎实、进步快,就要求我留队担任助教。让一名学员留校任教,这在技校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高玉华(左)给年轻士官讲解发动机的原理

  高玉华喜欢学校,但更向往火热的军营。于是他婉拒了留校的机会,执意坚持回部队当了一名工程兵。那段时间里,他天天拿着扳手、螺丝刀,和机械装备打交道,经常是满头汗、两手油。没过多久,高玉华就熟练掌握了大型机械装备的维护和操作,成为部队响当当的机械装备“兵专家”。

  高玉华:只要接到维修电话,我马上就会提着工具箱赶到现场。一见面,就说“高医生来了”。之所以这样称呼我,就是因为我们单位所有的机械车辆,我都能操作驾驶、独立维修,就像是“机械医生”一样。现在不管到哪个连队,只要电气设备出现了问题,我都能动手修理。

高玉华在专业教室学理论

  成为一名军官,曾是高玉华追求的梦想。然而,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德才兼备,所在部队积极推荐,高玉华却三次与提干机会失之交臂。

  高玉华:第一次是因为学历问题,第二次是因为名额问题,第三次体检各方面都通过了,但却遇到了政策的突然调整。政策规定,如果提干,必须经过军校培训且年龄不超过25周岁,可是那年我已经28周岁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非常难受,躺在床上眼泪就止不住地流,枕头都打湿了。

  刚开始我心里有失落,也有反思,心想是不是在哪些方面自己还不够优秀?等时间长了就慢慢想通了,释怀了。我觉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能按照是否是战士还是军官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要看对部队贡献的大与小。

高玉华(左)深夜检修设备故障

  怀着对部队的深厚感情,高玉华迅速调整目标,继续前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道路。熟悉他的战友都说,高玉华作息规律,早上锻炼、白天工作、夜间学习。他不仅技术过硬,而且军事体能训练也不含糊,让人佩服。听到这些评价,高玉华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军人就应该这样,专业技能再娴熟,体能练不好,打仗也是空谈。

  高玉华: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为了练好体能,我每天坚持锻炼,比如跑5公里,一年365天风雨无阻,天天跑。我想,作为一名军人,首先要政治思想强,军事业务精,各方面工作都干在前面,才能为年轻的战士树立好榜样。

  记得2012年,我参加军事比武时已经40岁了,其他参赛官兵的年龄在30岁以上的都很少。在为期两个月的训练时间里,我坚持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背记军事理论、进行专业训练,经常熬夜到凌晨1点,领导看到后对我说:“赶快休息,你不要命了!”经过刻苦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第一名。

高玉华(左)给车辆换设备

  在高玉华的带动下,他所在的部队形成了“高玉华效应”,许多官兵都以他为榜样。2012年,经部队党委研究,决定将柴油机专业教室的名字,命名为“高玉华训练室”,由高玉华牵头带领多名高级士官研究破解专业难题,编写新型装备操作规范,先后孵化出20多种专用器械,总结出10多种故障排查法。高玉华撰写的40万字学习笔记,还成了解决机械装备“疑难杂症”的百科全书。

  记者:以您的名字命名工作室,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高玉华:当时确实感到非常激动,这对自己也是个激励。我每天都会把工作室整理得整整齐齐,把桌面、设备擦得干干净净。每天认真地编写教案、制定培训计划,准备各种训练器材,完成教学。平时,我会在口袋里装着电笔、起子等常用工具,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排除故障、就近维修,也会装着笔和纸,遇到问题就赶快记下来,这已成为我多年的习惯。我工作过的连队经常会有战友给我打电话:“高班长,你什么时候回来?高班长,留在我们这边吧,不要走了!”这些话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大家喜欢我,也说明自己还是能发挥作用的。

高玉华参加战术训练

  这些年来,被战友们尊重并信任的高玉华声名远播,好几家地方公司也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想高薪聘请他。但高玉华却始终舍不得这身军装。

  高玉华: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承包大项工程的地方老板承诺我,只要离开部队跟他干,每月可以支付我七八千元的工资,而那时候工人每月的工资才不过几百块钱。面对巨大的诱惑,我还是拒绝了。因为我对部队的感情太深了,我要继续留在部队发展。

  2018年,本来我可以退休了,一位好友打电话建议我回地方跟他合伙开修理厂,一年可以赚到近百万。可是后来我还是选择了留队,想继续为部队建设出力。

高玉华休假归队时,和家人告别

  30多个春夏秋冬悄然逝去,高玉华从青春飞扬到两鬓斑白,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装备维护和军事训练上。他曾坚守过五座大山、参与过数十次重大施工任务,15次担任战区教练员,带出了500多名业务骨干,这些骨干遍布全军各个维修领域。面对成绩和荣誉,高玉华动情地说,他能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兵专家”,要特别感谢组织的培养,也感谢家人的支持。30多年来,高玉华积极工作埋头奉献的背后,也倾尽了家人的无私付出。

  高玉华:老父亲患食管癌的时候,我只去医院探望过两次。他病危的时候,我正巧在执行演习任务,任务进行到第四天,我接到家里的电话,说父亲快不行了,要我赶快回去见最后一面。我赶回去的第三天,父亲就病逝了。后来,我母亲也查出患有同样的疾病,她在郑州化疗期间,我也没时间照顾她。母亲没得病之前,每次打电话都鼓励我说:“你在部队好好干,不要想家,我的身体很好,不用挂念。”

  记者:母亲的这种支持是不是也成为您在部队坚守下去的一种动力?

  高玉华:确实是,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比如,我在部队干出了成绩,取得了荣誉,这是让父母最开心的事。能让父母开心,让他们以儿子为荣,那也是一种尽孝。


高玉华

  时间的齿轮,流转着岁月。因为工作需要,在部队服役期满30年后,高玉华两次延期服役,选择继续坚守深山,做一颗强军事业上的螺丝钉。高玉华告诉记者,今年他还将第三次向组织提出延期服役申请,既然穿上这身军装,就想把这一辈子都献给国防。

  高玉华:服役满30年的时候,我自己提出申请留队,领导也希望我留下来,情况报到上级机关后,同意我留队,于是我成了第一个超期服役的高级士官。部队改革调整后,单位领导问我,“老高,你不会走吧?”我说:“只要不赶我,我绝对不会走!”我认为,兵龄越长,责任越重。下一步,我还要一如既往地干好工作,真正发挥一名高级士官应有的作用,搞好传帮带,把自身的专业技术传授给更多的战友,共同为部队建设贡献力量。

责编:徐凤佳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