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中国卫星发射系统顾问团成立 40位院士专家成首批团员

2019-10-11 09:56: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10月11日消息(赵金龙)广聚院士专家智慧力量,打造航天发展高端平台。10月11日上午,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专家顾问团正式成立,33位航天领域两院院士、7位人才研究专家受聘成为顾问团首批成员,标志着我国航天发射测控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步入新的历史坐标,中国航天人才软实力攥指成拳。

  航天战线是人才的高地,人才是航天发展的基石。响应建设航天强国伟大号召,实现建设航天强国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领导介绍说:“我们诞生于改革大潮,由航天领域多支主干力量重塑而成,肩负比肩超越、弯道超车的特殊使命,正处在铺路奠基、开局起步的关键阶段,人才最为重要,也最为需要。这次成立专家顾问团,就是让这些高端人才成为顶层谋划的‘智囊’、技术创新的‘外脑’、借智引智的‘桥梁’、人才培养的‘伯乐’,这既是紧跟战略形势、抢占发展主动的现实需要,又是缩短技术差距、补齐人才短板的迫切要求。”

  组建之初,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坚持把人才建设放在航天强国的大棋局中统筹谋划,采取工程化思路用平台优势历练人才、用事业优势吸引人才、用体制优势汇聚人才、用传统优势滋养人才,研究出台“创新发展二十条”和“团结融合二十条”意见,制定39项措施积极支持所属院校争创一流,鲜明立起“人才先行、人才为本”的理念导向。组建以来,他们紧紧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保留和稳定等方面综合施策,大力实施“航天英才战略工程”,从源头抓起、按特点设计、成系统培养、分类别建设,培育了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一大批专家骨干,初步形成了以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为龙头、青年科技英才为中坚、科技创新团队为支撑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方阵。注重提升人才建设综合效益,通过外部引智和内部挖潜有机结合,打通数据壁垒和业务链路,成立人才建设研究中心、人才数据中心,开动了人才建设理论牵引和数据支撑的“双引擎”。同时,他们坚持长远设计、接力培养,逐人绘制人才成长“目标图”“路线图”和“施工图”,综合运用院校培训、任务锤炼和岗位历练等方式全面培养,不断厚实人才素质基础、增强发展后劲。记者了解到,如今他们已逐步形成“一项工程”牵引、“两个中心”支撑、“三图一统”实施的人才建设格局。

  据了解,专家顾问团由航天领域院士专家和部分从事人才研究工作的知名专家组成,在战略咨询、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等方面,为航天发射测控系统发挥战略智库和育才导师作用,每届任期一般3年。双方按《工作章程》履行需求对接、资源共享、计划督导等职责。首批受聘的40位院士专家,既有我国重大航天工程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也有航天新兴技术领域主要倡导者、领军人,还有长期在人才建设领域从事教学研究的名师高贤,平均年龄64岁。他们将指导帮带测发测控、测绘导航、气象水文等领域的110余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在基础理论、突破方向、核心技术上提供智力支持,牵引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跑出加速度、赢得新优势。

  仰望星空,征途如虹。专家顾问团成员、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我们一定不忘初心、不负时代、不辱使命,弘扬科学精神、加快科技创新,为培养堪当重任的中国航天高端人才群体,为建设航天强国倾尽心血、倾己所学。

  以下为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专家顾问团院士简介。


  沈荣骏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1936年11月出生,安徽合肥人,长期从事航天工程管理与航天测控工作,是我国航天测控网和某试验场建设主要奠基人之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礼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导弹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1938年12出生,江苏镇江人,长期从事导弹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领导和组织完成了多项重大航天工程的立项实施,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1936年12月出生,湖北武汉人,长期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新体制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在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有着精深的造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建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专家。1940年3月出生,辽宁北镇人,长期从事内部流动气动热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建立我国叶轮机械气动设计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逢辰

  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发动机和工程热物理专家。1932年1月出生,江苏常州人,长期从事火箭发动机和工程热物理技术研究,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过程模型和数值仿真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光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学家。1942年12出生,福建惠安人,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包为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导与控制专家。1960年3月出生,浙江镇海人,长期从事制导与控制技术研究, 我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学术带头人。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物理学家。1963年12月出生,山东临沂人,长期从事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低维超导电性等技术研究。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元喜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学家。1956年7月出生,江苏姜堰人,长期从事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研究工作,在测量相关误差控制和自适应动态导航定位理论方面取得了创造性成果。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一戎

  中国科学院院士、信号与信息处理学家。1963年7月出生,安徽合肥人,长期从事大型遥感地面信息系统研制,参与国家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方向战略研究。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姜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1960年7月出生,山东莱阳人,长期从事运载火箭导航制导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研制工作,开拓了火箭直接入轨发射深空探测器、中高轨卫星的新领域。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1964年4月出生,安徽宿州人,长期从事半导体存储器和集成电路的微纳加工等方面的研究。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志鑫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遥感应用专家。1965年8月出生,安徽太湖人,长期从事空间遥感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在典型地物特征检测识别、海上移动目标高精度探测定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姜景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微波遥感及航天信息工程科学专家。1936年2月出生,吉林龙井人,长期从事微波遥感及航天信息工程研究,是我国遥感技术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载人航天应用工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左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工程技术专家。1957年10月出生,北京人,长期从事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先后参加或领导多台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工作,主持研制了多套国产大型系统软件项目。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培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学与雷达目标特性专家。1935年9月出生,上海人,长期从事雷达目标电磁特性的研究与测量,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航技术专家。1942年12月出生,吉林长春人,长期在科研第一线从事飞航装备设计、试验和制造的研究工作,在系统工程、总体设计、可靠性、信息化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为我国飞航事业及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曼青

  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信息领域专家。1965年8月出生,安徽桐城人,长期从事社会安全风险感知与防控等领域研究,创新发展了数字阵列雷达技术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研究。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1956年3月出生,辽宁大连人,长期从事计算机智能算法与系统研究,在高效视频编解码算法与标准化、图像检索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志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技术专家。1963年1月出生,广东梅县人,长期从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费爱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和数据链专家。1955年7月出生,江苏涟水人,长期从事数据链和指挥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建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工程系统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1957年1月出生,湖南长沙人,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解决了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工程研制中的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阳晓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实验核物理学家。1961年1月出生,湖南宁远人,长期从事核技术及应用研究,我国脉冲辐射场诊断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发明系列脉冲射线探测技术原理与试验方法。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小牛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号处理技术专家。1961年6月出生,浙江龙游人,长期从事通信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工作,致力国防信息安全领域,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为电子信息装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会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1945年7月出生,辽宁辽中人,长期从事应用光学技术研究,在光学系统设计、医用光学仪器、光电仿真技术、激光通信技术等领域卓有建树。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邦奎

  中国工程院院士、无人机侦察技术专家。1958年9月出生,安徽滁州人,长期从事无人机侦察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多项无人机侦察装备的研制,攻克无人机侦察体系建模、目标实时定位等多项关键技术。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设计专家。1953年10月出生,四川平昌人,长期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研究,主持实现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树立了中国航天新里程碑。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志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载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家。1961年12月,山东临沂人,长期从事舰艇作战系统、火力兼容、舰炮武器系统和舰载多武器兼容发射的论证、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为我国新一代舰艇作战系统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久彬

  中国工程院院士、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专家。1955年3月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一直从事精密测量和仪器工程的研究工作,突破超精密运动基准等系列核心技术,解决了我国战略武器装备、航空发动机等重大型号高端装备研制生产中的超精密测量难题。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兴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59年3月出生,山东莒南人,长期从事海洋卫星工程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率领组建了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持建立了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解决了海洋卫星资料处理难题和海洋应用关键技术。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对抗专家。1961年11出生,湖南冷水江人,长期从事航空电子对抗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研制工作,在航空电子对抗侦查、干扰、效能评估等方面做了多项开拓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志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总体技术专家。1963年6月出生,北京人,长期工作在卫星研制一线,是我国通信卫星工程、航天器动力学学术带头人之一和通信卫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打入国际市场的开拓者之一,为我国卫星工程技术跨越发展做出了创新性贡献。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沙飞

  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和信息系统专家。1964年10月出生,河北张家口人,长期从事卫星通信信号处理与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主持完成多个重大项目的工程研制,在推动领域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责编:张博帆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