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32年老军工|铁打的“老王”,流水的兵

2019-06-05 15:50: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6月5日消息(苏枫 记者徐凯悦 王锐涛 胡铖铖) 老王原名王海江,今年51岁,是某汽车运输旅一营一个有着32年工龄的部队职工。

  32年前,老王还是“小王”。那年,他才19岁,擅长木工,就住在一营隔壁的村子里。因为做得一手好木工,乡里乡亲的见到他都亲切地叫一声“小王”。

  那时,运输旅一营总需要做一些木工活儿,王海江的木工手艺就被当时一营的领导盯上了。起初,王海江就是过来帮帮忙,谁也不曾想这一帮就帮了32年,营里兄弟们对王海江的称呼也从“小王”变成了“老王”。

  老王不是“兵”,但细数起来,一营还真没有哪个兵在营里待的比老王时间长。“当年那批干部都离开了”,老王自己感慨道,“我来的那年才19岁,他们那个时候都是30岁左右。 30多年过去了,他们都60多岁了,早就退休了。”

  老王刚到一营的时候在修理所住,负责营房的木结构维修和车辆维修。“原先的车都是木头车,不结实,一碰一刮就坏了,经常需要进行紧急维修。”甚至有时候,营里演习演练时需要给车辆伪装,也会紧急把老王接过去帮忙。

  从最初的嘎斯车到后来的解放10B、解放141、平头柴、北方奔驰、斯太尔、豪沃,再到现在的重装备运输车,这些车没有老王没坐过的。那时候,老王上山采木头就是乘着嘎斯汽车。他说:“那车跑到70就直哆嗦,感觉震得不行。”

  如今,老王还时不时地跟车去采购东西。谈起乘车的感受,老王面带骄傲地说:“现在我们营里的车座位更舒适了,样式也改进了,拉的东西也更多了,在高速上跑120都很正常,一点声音都没有。”

  从19岁到51岁,老王在营里生活了32年,见证了营里一点一滴的变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车辆没有那么多,每次训练,每个班只能分到一辆车。人多车少,战士们为了训练可真是绞尽脑汁。老王就经常遇见战士们在走廊里训练。据老王回忆,那时战士们经常集中到宿舍走廊,拿脸盆当方向盘、拿脱布杆当挂挡变速杆进行模拟训练。

  现在,老王再也没见过这样的景象。他听说,现在战士们的训练有专门的训练设备,在屋里也能训练。据营里的官兵们介绍,现在汽车部队都配发了“模拟训练仿真系统”,驾驶员不仅可以选择50多种不同道路、天候进行常规训练,而且可以真实体验150余种车辆事故的感受,进行模拟应急处置。

  最近几年,老王最近总念叨着,营里的官兵们比以前少了。官兵们时常外出,一走就是几个月,回来个个都是灰头土脸。连以前宿舍里的“豆腐块”现在也都被装进了背囊里,官兵们总是一副随时开拔的状态,这让老王有些不适应。

  不过,老王心里很清楚,这支部队比以前更能打仗了。前年营里获得的集体二等功通报,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起来,对部队装备和军事训练,老王确实不是很懂,他最熟悉的还是多年朝夕相处的兵。“锅炉破旧了得换新的,排长带头拆锅炉,别看排长个不高,还挺瘦,干活还挺有劲儿的。副营长亲自领队挖水沟,鞋陷进泥里了,脚拔出来,鞋拔不出来……”在老王眼里,这群汽车兵说话办事雷厉风行,驻地的群众遇到困难,他们总是第一个往前冲。

  铁打的“老王”,流水的兵。老王在营里已经32年了,这些年,他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官兵。在老王看来,每一年,官兵之中都有新面孔,每一年营里的装备、官兵们的训练方式都有新变化,但是这么多年来,官兵们冲锋陷阵、牺牲奉献的精神从来都没变过。(本文摄影:张雷 赵佳庆)

责编:李建峰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