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不忘初心再长征:红军与少数民族同胞的鱼水情

2016-08-15 16:23: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自治乡“三官堂”内张贴的民族政策口号。沈英花 摄   

  央广网湖南8月15日消息 (记者沈英花) 连日来,“不忘初心再长征”采访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全州县及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采访时,亲身感受到民族政策对于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后踏入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正是在这里,共产党首次制定了民族政策,它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颁布的民族政策的蓝本。1934年11月29日红军长征抵达界首时,红军政治部颁布了“民主政治口号”,明确提出苗人的首领由苗人自己解决;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工农共同享受平分土地财产;共产党主张民族平等、民族自治、解放弱小民族等具体政策条令。

  由于红军长征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不但广泛宣传党的这些民族政策,还帮助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建立了融洽的军民关系,树立了良好的红军形象。因此,这里至今流传着工农红军和当地的少数民族之间温暖人心的故事。当年红军长征的见证人、兴安县界首镇92岁高龄的马有益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红军经过界首时在在镇里杀猪,分给穷苦百姓,当时只有十岁的马老也分到四五斤猪肉。兴安县文化旅游局马启海主任还介绍说,当时红军进入瑶乡,不住瑶民家里,就在屋檐下过夜、躲雨。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红军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陕西、四川、西康、甘肃等十几个省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与彝族、苗族、瑶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纳西族、白族、藏族、羌族、回族、维族、蒙古族等等少数民族群众产生了密切联系。

  军史专家董保存说:红军在长征时期由于正确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确保了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并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最终取得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并且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几天,报道组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红色足迹,从广西桂北进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采访时,也同样听到红军将士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据通道县播阳镇梁甫耀老人回忆:82年前,乡亲们不了解红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所以听说红军要来,国民党反动派就造谣惑众,说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无恶不作,还鼓动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把粮食物品、生活用具都搬到山上去收藏起来。当时梁老的妈妈年纪大了就没有跑,他的嫂嫂和出嫁的几个姐妹非常孝顺,也都留下来陪着妈妈。

  1934年12月,红军官兵到了播阳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国民党的宣传正好相反,他们不仅不杀人放火,反而待人非常亲切,秋毫无犯。消息传到山里,梁老和胆大的乡亲们都回到家里。回来时,梁老的心里还有点儿害怕,但是一到家,红军亲切地喊他老乡,还宣传说:“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接着帮他们挑水、砍柴、做饭,连周恩来这么高的首长都亲手播谷粒,梁老非常感动,很快消除了恐惧和戒备心理。

  那么在当时为什么共产党能够提出民族平等民族自治的一系列政策?军史专家董保存说,共产党闹革命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而少数民族恰恰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正是由共产党革命宗旨所决定的。

  红军长征时期,也正是由于我们党的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所以在每个少数民族地区都获得了各少数民族群众及上层人士的支持和拥护,为红军顺利通过民族地区、实现战略大转移,以及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正确的民族政策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责编:杨宸琇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