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军事历史 > 军史解密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侵华日军北支甲第1855部队:曾生产鼠疫细菌武器

2016-06-13 17:08:00  来源:北京日报  说两句  分享到:

  侵华日军北支甲第1855部队,对外称第151兵站医院,又称西村部队,是1939年和华中(南京)、华南(广州)同期建立的三大防疫给水——细菌战部队之一,是直属于日陆军参谋本部第九技术研究所(登户研究所)的阴谋暗杀部队,直接受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官下村定中将指挥。部队长初为黑江,继为菊池,后为西村英二。部队定员1500人。主要执行防疫给水和细菌武器研制任务,包括研制和生产鼠疫、霍乱、伤寒、痢疾、黑热病、疟疾等细菌和原虫等,是继侵华日军731部队之后又一支庞大的细菌部队。

  ●北支甲第1855部队机构设置

  北支甲第1855部队本部(又称总务部)设在北京天坛神乐署。内设4个科:庶务科统辖本部各科,负责经营、传达指示及同上下左右的联系;经理科负责制定预算,分配和处理经费,调配物资,发放工资、给养等业务;材料科负责关于当地资源的药理研究,保证并提供作战、防疫以及研究所需的各种卫生材料等;计划科负责制定有关华北作战的防疫、给水及细菌制造等的业务计划。

  北支甲第1855部队除设本部外,下设3个部门,称为分遣队,后改为课。第一课(卫生检验课)初建时设在天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二天(1941年12月9日),日军接管了美国人在城内办的协和医学院,并将该课迁入该学院内。第二课(细菌生产课)设在北京天坛公园西门南侧墙外的前卫生署中央防疫处生物制品所。该所原为中国最大的一个血清、疫苗研制所,拥有现成的疫苗大生产设备。因此,日军占领后即可利用其设备作细菌战剂的生产。第三课(细菌武器研究所)位于国立北京图书馆(旧址)西邻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文津街3号)。日军于1941年12月9日强占该所后,第三课从天坛迁到此处,扩大组织为“细菌武器研究所”,由筱田统技师任负责人。下设第一工作室(跳蚤的生产)、第二工作室(苍蝇的生产、疟疾的研究)、第三工作室(鼠疫菌的生产)、小动物(鼠)室等,主要任务是大量生产跳蚤和鼠疫菌、结合跳蚤和鼠疫菌、从飞机上撒布病菌等。

  另外,还设有13个驻外地的分部与办事处。

  在天坛神乐署驻扎的1855部队,除占用了神乐署等不少建筑外,还新建了不少房子,除去宿舍与病房外,工作室约有100多间。

  ●北支甲第1855部队大量研制和生产鼠疫细菌武器,霍乱、伤寒等细菌武器的生产量也很大

  据在1855部队第二分遣队工作过的日本老兵伊藤影明供述,他与鹤田兼敏等几十人担当的工作是“以老鼠为媒体饲养跳蚤,即把装进笼子里的老鼠放进石油桶里,里面撒上麦糠、血粉饲料、豆饼等,然后往里面放跳蚤,使之吸食鼠血,从而不断大量繁殖。”据长田友吉供认:“1944年已经进行了苍蝇和蚊子的研究,研究了细菌的培养与鉴别方法”。

  据1942年在冀中捕获的日本特务机关长大本清供认:“日本在华北的北平、天津、大同等地都有制造细菌的场所,日军中经常配有携带大量鼠疫、伤寒、霍乱等菌种的专门人员,只要有命令就可以释放;在日本军队内装备着大量的毒气和破坏农作物的毒菌以及破坏视力、听力、运动功能或致哑等不同性质的毒药……日军为避免这种罪行暴露于世,只有大佐以上的军官才有资格阅读关于施放菌毒的文件,有的连大佐也不让知道,并在每个文件的末尾注有‘阅后焚烧’的字样。”

  1950年1月10日,日共《赤旗报》根据曾在日军筱田队(即第三课)当过卫生兵的松井宽治于此前一天向日共代代木党部讲述的情况刊发文章,揭露了日军曾在北平驻扎过北支甲第1855部队并制造了大批细菌武器的事实。文中提到:“松井宽治从尾崎技师那里听说,‘在1942年有一次曾通宵大量生产跳蚤,运到外面去。同时据说还进行过对空中实验,得到了圆满的结果’”。

  除了大量研制和生产鼠疫细菌武器外,霍乱、伤寒等细菌武器的生产量也很大。日军医务人员每隔3个月为官兵注射一次“肌能促进剂”,防止在细菌战中染疫。(丁志平)

责编:杨宸琇

参与讨论

我想说